今年国庆中秋内地八日长假期,香港迎来久违的旅游热潮。据统计,整个黄金周期间,逾139万人次内地旅客访港,市面人流如鲫,商场食肆客似云来,的确是“旺丁又旺财”。黄金周本港在客流增长带动下,与旅游相关的饮食、零售业兴旺,主要得益于特区政府持续推动盛事经济,成效显著。但现时旅客仍然集中在少数传统旅游旺区和行业,业界和地区不能坐等优惠政策支持,必须创新求变,增加旅游业的深度与广度,将旅客的消费力引流到不同地区和行业,为香港经济持续畅旺注入源源动力。
香港旅游业界指出,刚过去的黄金周约六成属过夜旅客,消费力强,带动餐饮、零售等行业生意额普遍上升,部分金饰、化妆品店更录得双位数增长。这股热潮不仅彰显了香港旅游业的强劲复苏,也反映出特区政府近年推动“盛事经济”与“旅游+”融合策略效果不断涌现。
特区政府在黄金周期间积极举办多元盛事活动,如维港烟花、大坑舞火龙等,成功吸引旅客留港过夜;同时,交通配套改善、电子支付普及,亦提升了旅客的整体体验。不少游客表示,香港人友善礼貌、城市风貌独特,犹如走进昔日港产片场景,令人倍感亲切。在服务理念上,香港也积极转变。通过推出特色主题游、深度文化体验等多元化产品,从单纯的购物天堂转型为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今年国庆黄金周兴起的“落日飞车”观光巴士游成为热门新体验,游客乘坐开篷双层观光巴士,欣赏沿途香港街景,感受香港的惊艳夜景,这正是创新服务的体现。
然而,在亮丽的数据背后,亦须清醒看到:当前旅客仍高度集中在尖沙咀、铜锣湾、旺角等传统旅游区,消费亦集中于奢侈品、药妆、金饰等少数行业。这种旅游、消费模式,虽能短期提振经济,却难以释放全城旅游潜力,亦易造成局部地区拥挤,影响居民生活与旅客体验。
特区政府和旅游业界必须有更长远的布局。关键在于扩大纵深——将旅客由热点地区引流至新兴区域,并由单一消费模式扩散至多元产业链。例如西九文化区拥有故宫文化博物馆、戏曲中心等文化地标,启德体育园经常举办国际级体育赛事与演唱会,这些都是极具潜力的旅游引擎。若能结合周边社区资源,设计主题路线、举办在地活动,定能吸引旅客深入探索,延长停留时间,提升人均消费。澳门今年黄金周酒店入住率逾九成,旅客总量更比去年提早40天突破3,000万人次,其成功在于善用“IP经济”、社区营造与琴澳联动。澳门透过设立临时行人专区、引入Sanrio与POP MART等IP装置、举办动漫游戏展等,成功将旅客引入旧城区,激活社区经济。澳门向深度、广度拓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值得香港借鉴。香港同样可发展原创文化IP,结合历史街区、非遗工艺与本地美食,打造独具港味的沉浸式体验。
此外,“旅游+”的融合空间广阔。例如香港亦可发挥医疗水平高、服务质素佳的优势,发展“医疗+旅游”高端健康检查、医美养生等特色旅游项目。同时,海岛游、生态导览、创科体验等新兴领域,亦值得大力开发。
香港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全城协作、创新求变,做到“区区有盛事、行行皆参与”,方能将人流转化为财流,将热潮延续为常态。香港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亦是城市创新活力的缩影。香港既要保持“购物天堂”“美食天堂”的光环,更要大胆开拓更多文化游、海岛游等旅游新业态、新亮点,擦亮香港游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