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盖会霞
昨天(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的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引发广泛关注。此次报告中38项教育举措尤为亮眼,从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到厚植家国情怀,从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到推动数字教育,每一项都紧密贴合香港教育的实际需求,化解香港教育的难点,不仅为香港教育未来发展注入新动能,更为香港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勾勒出清晰蓝图。
一、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香港一直以来都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多所高校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此次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举措,旨在进一步提升香港作为国际教育枢纽的地位。自2026/2027学年起,资助专上院校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从40%增至50% ,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由100%提升至120%等等 。这些政策调整意义深远,更多非本地学生的涌入将带来多元文化,激发学术活力,促进不同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同时,香港还将成立“留学香港专班”,加大国际和内地宣传及师生招揽力度,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能吸引全球优秀学子来港求学,还能促进香港高校与国际接轨,提升整体教育品质和国际影响力,为香港汇聚大量高端人才,带动教育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同时,也为香港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立德树人,厚植家国情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香港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至关重要。施政报告中提出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与教,推动“心系家国”活动恒常化、普及化,将内地爱国主义教育设施纳入特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推动学生和青年参访。这些以系统性举措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举措,彰显了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国民身份认同建设。
施政报告还提出通过组织学生到内地交流考察,提供不少于40个红色资源行程,推进设立介绍国家发展和成就的博物馆及中华文化体验馆,让香港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成就,通过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学生对国家的了解和热爱。同时,优化高中历史课程框架,加强宪法和香港基本法学生校园大使培训计划,公布《价值观教育课程定稿》等措施,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国家观,使其成长为有使命有担当、爱国爱港的新时代青年。
三、提升教师专业,培育高素质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品质的保障。香港此次施政报告聚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完善教师注册机制,研究修订《教育条例》,引入执业证书和定期更新要求;还要更新教师专业操守指引,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精神和教育家精神。
一方面,为教师提供更多专业发展机会,使其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另一方面,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只有教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精湛的专业素养,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四、推动数字教育,提升教学品质
在数字化时代,数位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香港特区政府从优质教育基金预留20亿元支援中小学数字教育,并将于2026年发表中小学数字教育蓝图。这表明香港对数字教育的重视,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施政报告提出,借助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教师可以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数字教育还能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接触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拓宽视野。通过线上学习平臺、虚拟实验室等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升教学品质和学习效果。
面对AI时代的来临,施政报告提出联同专业团体推行先导计划,推进AI教育,加强有关AI的培训,让校长和教师认识AI的发展及应用。
总之,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中的教育举措紧密围绕香港教育发展需求和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针对性。这些令人期待的举措若能有效实施,将全面提升香港教育水平,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人才,为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香港教育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新动能的推助下,将迈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系山东省政协委员、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内地协作及发展)兼传讯及协作处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