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场名为“看见・你的声音——赵琳的声音美学空间”公益展于北京噫吁唏艺术馆展出。展览通过声音可视化、双语声浪共振、盲文诗歌触摸等一系列创新互动体验,在疗愈人心、拓宽文化传播方式、践行公益使命之间,唤起公众对“声音价值”的深层感知与共鸣。
在数字浪潮席卷生活的时代,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是变得更紧密还是更疏离?“赵琳的声音美学空间展”第三期系列沙龙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子朗读与亲老朗读:数字时代家庭关系的重构”主题沙龙,从中国播音学泰斗张颂先生的《朗读学》与《朗读美学》中汲取智慧,用朗读来回应这一时代课题,吸引了众多关注家庭教育的作家、艺术家、心理健康专家以及三代家庭参与,现场气氛温馨。
放下“完美”的执念,聆听“真实”的温度

“我们倡导的,不只是播音级的声音美感,而是生活的美学。美,在于字正腔圆,更在于声音背后那颗跳动的热乎的心。童年记忆里,母亲那带有乡音朗读的睡前故事,恰恰是世界上最动听的独家版本;而在老人听来,孙儿那磕磕绊绊的朗读,远比任何人工智能合成的完美声音更珍贵。”艺术展沙龙发起人中国传媒大学赵琳教授说。
“陪伴我80多岁老母亲最好的方式,就是听她唠唠叨叨用河南话讲那过去的故事……”韩美林艺术基金会豆豆专项基金主任尹爱勤女士回忆道。
在“亲老朗读”环节,香港电台主持人金丹女士携女儿Mia专程从香港飞来与在北京的父亲、母亲共赴美好之约。当《贝加尔湖畔》伴奏响起,祖孙三代共读一首诗,她分享自己从旧金山到香港的生活,以香港文化节目主持人及青少年朗读教育文化传播专业人士的身份分享朗读的心理疗愈作用。金丹女士说:“朗读带给母亲、我、女儿三代人情感联系和支撑,让我们超越物理维度隔空相拥,缓解思念”。
“在亲子朗读”环节,赵琳袒露心声,分享她与女儿青春期冲撞之后通过共同朗读一首诗冰释手机之争的故事。她说“当女儿将贴着"Take it"的手机轻轻交给我的时候,我接住的不是一部冰冷的机器,而是我们之间心门打开的钥匙,但那一刻,我把手机还给了她。朗读诗歌,缓缓冲淡情绪的过程,很轻盈、很美好。”“朗读,会让整个家庭关系变得松弛起来。”赵琳道出了声音美学最朴素的价值——疗愈。“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人们在节奏与韵律中放松,声音便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载体,而是修复关系的‘催化剂’朗读带来的声音美学正成为缓解焦虑、修复情感的重要力量”。
北京高校美育教师李佳音老师带着她两个可爱的儿子“好好”“棒棒”来朗读时分享说:“陪伴好好棒棒朗读的时光,带给我家庭氛围的“松弛感”,已让我深深受益。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的姜雯研究员出席沙龙。维世达健康董事长严翊峰先生从“声音疗愈”健康角度谈朗读所发挥的作用,他说:“数字技术造成的鸿沟,本质上是注意力和情感表达方式的鸿沟,亲子朗读充满体温的交流,是任何数字信息无法比拟的”。维世达总经理、民盟中央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员杨凯翔先生说:“这次观展,医疗受到了艺术的启发。朗读可以让物理距离失效,是我们能建造的最短的情感隧道,也许未来应用到我们心理健康医疗场景中,比如增加“读书引导处方”,以一种美的方式来治未病,疏导职场心理压力”。
“艺术是一种疗愈,超越文字,让不同语言进入‘语言传播三重空间’的第三个空间审美空间可以化解太多戾气,我艺术馆办这个展收获特别大,特别美好”噫吁唏艺术馆馆长陈晓红深情地说:“就像是赵琳老师说的那样‘诗意的人生,永远不会失意’”。
沙龙主持人李雅卓在主持过程中坦言自己对远在湖北的母亲陪伴不够,国庆回家可以尝试朗读陪伴。她呼吁大家通过朗读长辈喜爱的经典篇目或家书,感受父母的人生经历,将朗读的目的指向对父母长辈的陪伴与精神敬养。作家书评人插画师绿茶先生带着他与儿子小茶包的动人故事而来;中国传媒大学赵琳老师陪七十多岁的母亲而来......大家共读一首诗,当声音流动起来,当朗读被赋予“亲子”与“亲老”的双重内涵,便架起了一座情感之桥,让家庭的交流回归有声语言的本真与温暖,为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家庭理想提供了充满智慧与美感的范式。

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不敢”与“不能”
一位母亲因自己不标准的普通话而怯于为孩子朗读,怕教坏孩子;
一位青年觉得自己“声音不好听”从不敢为远方的祖辈录一段问候;
一对父子疏离如陌生人,共处一室却找不到开启对话的钥匙;
一位在敬老院的老人视力模糊每况愈下,渴望听到一声熟悉的乡音,却等不来一次“够得着”的陪伴。
这些真是不可逾越的困境吗?
在这次亲子朗读+亲老朗读沙龙里,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每周半小时”让声音成为照进“居家养老”的一束光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指导卫东老师现场向赵琳教授提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养老院老人陪伴缺失,这个声音美学空间还能做一些什么?”赵琳说:“朗读应该要走向居家养老”,在沙龙结束后她表示: “是否以社区为单位筹建“声音志愿者库”?所需要的不只是专业播音员,也不只是AI模仿亲人的声音,而是邻居、学生、上班族亲人们,哪怕每周半小时,为老人读一读报纸,或一封家书。也许你的声音,就是照进他们寂静世界的一束光”。

走出心灵的围墙,让朗读成为日常
本次沙龙由全球人文对话志愿服务队支持。亲子朗读+ 亲老朗读沙龙在张颂先生的《朗读美学》文献墙下缓缓展开漫谈,以张颂先生的《朗读学》《朗读美学》理论为基石,重构数字时代家庭三代关系,其核心是为声音赋予“美学含义”;让专业价值走进大众生活,学术延伸至社区公共空间,吸引社区不同群体、大家庭、小家庭参与;让朗读这种古老而又简便的传播方式,承载爱的表达。
艺术展沙龙发起人赵琳教授提议:“我们尝试走出第一步,今晚,为身边的孩子或手机那端的长辈,读一首诗、一页故事......”声音美学将共同实践,让朗读成为生活的美学,让声音的暖流,重新连接起三代人的情感脉络,让家在朗读声中找回它最初的“温暖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