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将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与美方举行经贸会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证实下周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与中国官员会晤。此次会谈被视为延续此前瑞士日内瓦和英国伦敦会谈的成果,备受全球瞩目。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张家栋23日对香港中通社表示,三次会谈均选在第三方国家,体现了中美对话的平等性和对等性。选择斯德哥尔摩作为会谈地点,延续了日内瓦和伦敦的中立属性,显示双方希望在不受地缘政治干扰的环境中展开建设性对话。瑞典作为中立国,在国际事务中享有较高信任度,为会谈提供了理想场所。
张家栋认为,第三轮会谈的召开本身即表明中美经贸问题具有“可妥协性”。相比首轮会谈证明双方“可以谈”,第二轮聚焦细节,第三轮则更深入具体议题,涉及贸易结构、关税安排及长期合作机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此次会谈将重点讨论延长90天关税“休战”期限,这不仅为双方争取更多谈判时间,也为全球经济稳定提供了缓冲期。
延长“休战”期限并非意味著双方无法在8月12日的90天关税“休战”最后期限前达成协议,而是反映了经贸谈判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张家栋强调,中美之间的全局性贸易谈判难以短期内达成全面协议,框架性或原则性共识更为现实。这种共识不仅依赖谈判桌上的对话,还需在双方互动中逐渐形成。斯德哥尔摩会谈的目标之一,便是通过高层磋商机制,为未来更稳定的经贸关系奠定基础。
除关税外,斯德哥尔摩会谈可能涉及更广泛的议题,但具体范围取决于谈判代表的身份。若仅限于商务部门,讨论将聚焦经贸领域;若有外交或安全官员参与,则可能触及科技竞争、供应链重构等议题。张家栋指出,当前中美关系以“关税挂帅、贸易挂帅”,经济问题是双边关系的核心,其他议题如外交或安全相对次要。因此,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成果将直接影响双方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此次会谈也被视为中美元首会晤的潜在铺垫。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22日表示,已收到中方邀请,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访华,并强调与中国关系“非常良好”。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23日在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在平等、尊重、互惠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张家栋认为,第三轮会谈的成果将为元首会晤提供重要基础。无论是否涉及更广泛议题,会谈的进展本身即是对中美关系稳定性的肯定。
外界估计,特朗普可能于10月底赴韩国参加APEC峰会前后访华,故此斯德哥尔摩会谈的成功与否,不单是延长90天关税“休战”期限这么简单,还将直接影响元首会晤的议程设定与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