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天灏
引言:全球金融变局下的香港战略抉择
当前,全球金融秩序正经历深刻重塑,数字化浪潮与地缘政治博弈交织,共同催生了新的国际货币格局。其中,稳定币已从加密市场的边缘工具,跃升为全球金融策略竞争的核心,其影响远超数字支付、跨境贸易范畴,直指国家金融主权与安全。
稳定币,不仅是支付工具,更是未来金融基建的底层重构者。未来,谁能掌握其发行、监管和应用标准,谁就将在数字金融领域掌握定价权与规则制定权,直接影响货币的国际地位和金融安全。而香港,作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正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制度优势,担当起连接国家数字策略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超级节点”,致力于成为东西方数字金融交流的桥梁。
7月7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于透露,《稳定币条例》指引将于本月公布,并目标在年内批出“个位数”牌照。此前,6月26日发布的《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更再次重申了香港打造全球数字资产创新中心的坚定决心,旨在构建一个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数字资产生态圈,以巩固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本文将深入剖析香港如何立足自身,透过金融科技、数字支付与区块链领域的创新实践,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贡献独特力量,并在全球金融新秩序重构中发挥关键作用。
全球稳定币博弈:美元霸权的数字延伸与中国的破局之道
在全球多元货币体系呼之欲出的背景下,美国正试图透过数字货币这一新工具,延续其金融霸权。近期美国参议院高票通过的《指导与建立美国稳定币国家创新法案》(《GENIUS法案》),实质是一项旨在强化美元链条控制的数字工程。该法案的核心目的,是在Web3.0时代继续维护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应对美债高企、“去美元化”趋势及SWIFT清算体系的局限,以期透过新技术路径强化其全球清算与储备货币地位。摩根士丹利报告明确指出,稳定币并非新型货币,而是为现有法币提供新流通渠道,将美元触角延伸至加密货币、Web3.0及新兴市场,进而巩固而非挑战美元霸权。
《GENIUS法案》规定所有稳定币必须100%锚定美元现金或美债,并限制其资产挪用,甚至禁止商业票据作为储备。这看似防范风险,实则构成“债务锁喉”——迫使全球市场透过稳定币被动吸收美元、美债,使美国得以将财政危机转嫁全球。更甚者,该法案开辟了新的制裁维度:境内科技公司发行稳定币门槛高,境外发行商需向美国货币监理署注册并受审查,否则面临市场禁入甚至次级制裁。这无异于数字殖民主义的初步完成,将稳定币异化为服务美国国家策略的金融武器。中国对此高度警惕,正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截至2025年5月末,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约2,500亿美元,其中99%以上以美元资产为基础,泰达币等美元挂钩稳定币占比逾九成。这一占比远超美元在全球支付与外汇储备中的份额,清晰揭示了美元在稳定币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也印证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策略扩张意图。
差异化策略选择:香港稳慎创新与“超级节点”定位
相较美国的货币霸权导向,香港推动稳定币立法,更聚焦于制度创新与发展科技金融新生态。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透过《稳定币条例草案》明确要求稳定币须由高品质资产全额支持,接受独立审计,并可由持牌银行等受监管机构发行。香港的制度设计初步聚焦法币稳定币,即锚定一种或多种官方货币的稳定币。HKMA保留了广泛的酌情权,可在未来将黄金等其他资产纳入“指明稳定币”的范围,这体现了灵活且稳健的监管思路。这种开放性有助于吸引更广泛的数字资产项目和投资者,提升香港在全球数字金融领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在“去美元化”的国际趋势下,香港的多元锚定策略具有显著的策略优势。此举不仅为香港在楼市降温、资本市场活跃度下滑的背景下开辟了新的赛道,更强化了其作为“中西桥梁”的地缘功能,为国家数字策略与全球金融体系搭建互联互通的桥梁。
笔者观察到,香港与美国在稳定币监管框架上存在显著差异。美国《GENIUS法案》的监管导向是维护美元全球主导地位,要求稳定币必须100%锚定美元资产,并主要由美联储、货币监理署、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联邦机构监管。
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的监管导向则聚焦于制度创新与发展科技金融新生态,旨在维护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保障投资者与消费者权益。香港允许稳定币锚定港元、人民币等多元法币,并可由受监管机构(包括持牌银行)发行。在销售限制方面,香港规定只有持牌发行人发行的法币稳定币可销售给香港零售投资者,且只有持牌机构可在港销售。此外,香港金融管理局作为统一的银行和审慎监管机构,其监管体系相对美国联邦与州两级许可和多个联邦银行监管机构的体系更为集中。这种差异化策略使香港能够在数字资产领域扮演更为中立和多元的角色,成为连接不同货币体系的“超级节点”。
稳定币与RWA:国际金融主权竞逐下的新战场
值得留意,近期市场对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积极布局反应格外热烈。6月25日,港股上市券商国泰君安国际宣布其全资附属公司已获香港证监会批准,将现有牌照升级为可提供全方位虚拟资产交易服务,包括加密货币和稳定币。受此消息影响,国泰君安国际股价当日暴涨近200%,成交额高达163.9亿港元,总市值单日暴涨235亿港元,充分显示了市场对香港数字资产发展前景的强烈信心。与此同时,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亦公开表示,京东希望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旨在将全球跨境支付成本降低90%,效率提高至10秒钟之内,并计划从B端支付向C端渗透。
笔者认为,稳定币的本质价值,不仅在于其价格稳定性,更在于其作为“现实世界资产(RWA)上链”的核心金融基建角色。稳定币在RWA生态中扮演著价值锚定、信用媒介与场景融合平台的三重角色。两者结合可释放资产的“沉睡价值”,提高资产流动性,降低交易成本,重塑传统金融资产运作,为去中心化金融(DeFi)注入实体经济基础。因此,未来的数字金融系统很可能建立在“稳定币+RWA+智能合约”的协同基础之上,掌握稳定币标准与监管机制,即拥有未来链上金融的底层话语权。香港在稳定币监管上的先手布局,实质上是一次“从中介走向主导”的制度升级,为自身争夺未来数字金融话语权。
然而,RWA代币化仍面临监管壁垒和DeFi与传统金融(TradFi)间的鸿沟。渣打银行报告指出,非稳定币RWA代币化市场规模虽小,但若监管壁垒消除且聚焦正确领域,则潜力巨大。成功的代币化项目需提供链下产品无法满足的需求,如更低的成本、更快的结算或更广泛的获取渠道。渣打预计私募股权和非流动性大宗商品将是下一个增长领域。
结语:香港在数字金融新秩序中的新机遇
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香港正以“稳慎创新”为原则,通过三大战略举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走深走实,包括离岸人民币业务在流动性、金融基建、投资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全链条的拓展。香港稳占全球人民币支付交易约七成,人民币即时支付结算(RTGS)系统平均每日交易额高达10,101亿元人民币,充分彰显了其作为人民币离岸枢纽的强大实力。6月22日正式启动的“跨境支付通”服务,更是联通内地与香港经济的重大里程碑。
此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是香港推动大湾区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另一重要支柱。“沪深港通”和“债券通”机制持续扩容,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内地市场准入渠道。近期,两地更计划将REITs、碳排放权期货等新型资产纳入互通范围,并探索“全天候交易”模式和“跨境衍生品结算互通”,促进两地金融市场的“产品互融”,为人民币资产的国际配置提供更多选择。
如今的稳定币立法不仅是新型资产类别的监管举措,实质上更是全球货币信用重构、资产定价机制演化与金融基础设施竞争的“前哨战”。美国谋求借稳定币延续美元霸权,中国正推动人民币数字化试点走向纵深,而香港正处于这场博弈的关键交汇点。稳定币的兴起并不代表新的“超主权”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它们只是在现有法规框架下,为促进跨境交易而延伸出的法币工具。因此,稳定币的发展应被视为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基础设施的潜在组成部分。
香港在稳定币立法中的先手布局,不仅为自身争得未来数字金融话语权,也为全球数字资产体系注入一份制度理性与中介公信力。香港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义务,在全球数字金融新秩序的重构中承担新的重任,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创新贡献香港智慧。
(本文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