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12月1日江门报道:深入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落实教育强国战略,推进基础教育协同创新发展。2024年11月29日至30日,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在江门市成功举行,活动主题聚焦“建设教育强国,湾区学校创新在行动”。

萃中华文化 育至美心
30日上午,江门市新会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正高级教师何勇涛主持报告会。来自粤港澳三地的7位专家、校长作报告分享。

港澳台教材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陈友芳教授以《教材编写:一场复杂的深情对话与转化创新》为题作报告分享。陈友芳教授认为,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不仅是建设教育强国和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基础性工程。陈教授从其20余年主编国家教材的经验出发,认为教材编写是行政权力逻辑、学科逻辑和心理认知逻辑三者的融合。当前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是某个逻辑压制、消解其他逻辑,或过分强调某个逻辑、忽视其他逻辑,这考验著主编的智慧。为此,他提出以对话哲学融合三大逻辑观念的破解之道,即构建各方之间的对话机制,把教材编写世界由“我、他”关系转化为“我、你”关系,建立基于儿童立场的教材编写价值观。

香港博爱医院八十周年邓英喜中学李慧校长作题为《以中华文化之萃 育至美至善之心》的报告。李慧校长介绍,学校采取“5P”策略融中华古今文化之萃育人,分别是在“People”(人物)方面,强调见贤思齐、言传身教、师生互动、亲子互动、生生互动;在“Places”(地方)方面,强调把中华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在“Programs”(课程)方面,强调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体验紧密结合;在“Processes”(流程)方面,强调自主发展、适时介入、匡正指导;在“Policies”(政策)方面,强调全校参与、分享策略、监督指导、成果交流。整个“5P”策略同时也形成一个“统筹、协调、监察、指导、评估、反思跟进”的逻辑闭环。

澳门教业中学贺诚校长报告的题目是《让历史文化滋养生命成长》。贺诚校长以“家国天下-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课程为解读对象,从课程目的意义、课程教育特色、课程学习方法、课程学习内容、课程学习评价进行详细介绍,去探索可感、可见、可用的新教育、新课程、新样态。贺诚校长希望“家国天下-澳门历史文化体验馆”能成为连接守正创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行动,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深刻体会到家国天下情怀不灭的光芒、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永远是每一位中华儿女成长的基因。

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赖海燕副校长以《强化校本教研支撑力 奋力推进教育强国建设》为题,报告宝安中学(集团)初中部“共建·共享·共生”校本教研体系构建与实践。赖海燕副校长介绍学校采用的“三维四面”校本教研体系的背景、内容、建构路径以及实施效果。赖海燕副校长认为,建设高质量教研机制是一个持续发展、永续追求的过程,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广东省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平台优势,打造成为适应“双区驱动”“双减”政策要求的宝安初中校本教研新样态,为教育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主席、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学校黄锦良校长报告的题目是《汇聚湾区力量,引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黄锦良校长认为,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快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为此,需要充分利用粤港澳三地各自的教育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推动大湾区教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教师创新协同培养。在具体策略上,可以考虑深化教师培训深度广度、发展数字化培训模式、促进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黄锦良校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一个跨越地域界限、共用教育资源的广阔舞台,对于提升湾区整体教育品质、促进湾区教育的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澳门化地玛圣母女子学校刘丽妹校长报告的题目是《创新湾区教师协同培养模式》。刘丽妹校长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澳门“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发展定位为出发点,总结当前大湾区学校面临著的共同时代处境,即家庭教育的社会功能日趋削弱,青少年面对物质文明与科技异化应用的诱惑,时刻挑战著师生家长的心理韧性。从学校经验看,大湾区教师协同培养要使命为先,充分发挥人、成就事、以达标;要生命为本,发挥集体安顿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家长和校友的促进作用。

香港汉华中学关颖斌校长报告的题目是《探索在香港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行策略》。关颖斌校长认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香港同学对国家有认同、对民族有自豪感、对国家有承担。为此,他从香港教育局的课程制度保证、加强校本教师培训、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与内地姊妹学校建立更紧密关系、举办多元化的全方位学习活动延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和举办全港性学界大型活动、量度爱国主义教育效能等方面展开论述。
教育评价“五度”趣谈
30日下午,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理事郭奕主持第一阶段的报告分享会,来自粤港澳三地的4位校长进行主旨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锦庭校长报告的题目是《爱国主义教育助力建设教育强国——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为例》。张锦庭校长介绍,华师附小通过精心系统规划的校园环境,全方位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情感,彰显爱国主义特色文化。此外,学校还特别设置了“十二个学会”系列课程,“学会爱国”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组织参观红色基地、举办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历程,激发学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香港伊利沙伯中学旧生会汤国华中学温颖思校长报告的题目是《建设教育强国,加强湾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温颖思校长介绍了学校在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主要做法,主要包括内地考察交流、深化课程改革、《宪法》和《基本法》学生校园大使培训以及中华文化体验活动等内容。此外,温颖思校长还系统介绍了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课程基本架构,包括课程目的、核心元素和预期成果等内容。通过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国史、国家地理和国家安全等课程的学习,不断地激发香港青少年的爱国热情。

珠海市紫荆中学教育集团学校总校长朱国旺报告的题目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教育评价有五度》。朱国旺从“有温度的评价,让师生看得见”“有力度的评价,让师生做得到”“有效度的评价,让师生乾得好”“有刻度的评价,让师生记得住”“有信度的评价,让师生听得见”5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分享。朱国旺校长认为,教育评价要基于学生立场综合考虑课程构建、教学组织、空间实施、资源配备、环境创设、经费使用、师生关系、教育实施8个方面,与学生有关、从学生出发、为学生准备、让学生优先。

澳门城市大学教育学院彭俊副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人工智能时代下澳门科技人才教育的探索》。彭俊副教授从“为何需要AI教育?”提问开始,分析了AI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接著,他介绍了澳门《非高等教育中长期规划2021-2030》四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的“加强创意与科技教育”,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是综合素养能力的体现。此外,彭俊副教授还详细介绍了澳门智慧教育的课程形式、相关课程案例等内容。彭俊副教授认为,澳门的特点是地方小、人口少,但政府财政资源充裕,能够接触到前沿教育资源。为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澳门应当充分利用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深度合作优势加速发展。
湾区智循 才汇科创
30日下午,澳门菜农子弟学校副校长侯锡球主持第二阶段报告会。来自香港和江门的2位校长进行主旨报告分享。
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学务副校长张泽松报告的题目是《建设湾区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学习·突破·成就》。张泽松教授从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标准委员会批准的全球首个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及数字准备标准——“数字智商标准”(DQ标准)开始,谈到学生要学习如何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设计过程,甚至接受失败。接著,张泽松教授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的“培训培训者”模式,充分利用互动创新的学习环境、人工智能辅助的培训系统等使培训者经历“探索”“准备”“分享”和“反思”的培训过程。最后,张泽松教授还介绍了香港城市大学的未来教师计划、桥梁培训计划、创业工作坊等内容。
江门市新会一中谭琼念校长以《弘扬冈州“仁”文化,编织育人新图谱》为题介绍了新会一中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实践。谭琼念校长带著“如何才能更好地滋养犀山脚下优秀的葵乡学子?”的疑问,详细阐述了“冈州(新会)本土的育人资源”“冈州“仁”文化的形成与内涵”“冈州“仁”文化育人的校本实践”“冈州“仁”文化的主要成效与反思”四个方面。未来,学校会继续做好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著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0日下午,主旨报告环节结束后,迎来沙龙研讨环节。沙龙研讨的主题是“当好建设教育强国的‘答卷人’”,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姚轶洁主持。来自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的臧秀霞校长、佛山市季华中学党委书记李卫东、东莞市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刘秋燕副校长、香港华夏教育机构秘书长詹华军、澳门培正中学教师梁绮婷5位来自于粤港澳三地的专家嘉宾围绕基于儿童立场的课程实施、姊妹学校在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中的作用、如何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落实素养目标、区域教育发展如何助力强国建设等问题展开热烈的交流研讨。
沙龙研讨环节结束后,澳门中华教育会副监事长贺诚校长代表承办地简谈2025粤港澳大湾区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的承办设想。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姚轶洁主任对活动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