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辉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报告宣布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对加速北都发展、推动创科成果转化,尤为重要。北部都会区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往往来自于现行法律法规与行政程序的制约。委员会的首要任务,就是打破部门壁垒,简化审批流程,采用创新建造技术,以“拆墙松绑”的思维破解发展困局。这种顶层设计的变革,正正打破传统思维,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登顶全球榜首,香港亦在《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中跃升至第四位,同时成为亚太地区之冠。这一系列亮眼成绩,无疑为香港创科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也反映了特区政府近年推动创科政策的显著成效。
自《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于2022年底公布以来,特区政府陆续推出“产学研1+计划”、“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以及成立人工智能超算中心等配套措施,积极构建创科生态圈。然而,若要真正实现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宏愿,香港仍需正视几项根本性挑战。
拆墙松绑加速土地供应
土地问题是制约香港创科发展的瓶颈,为加速土地供应,施政报告提出于年内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并推出沙岭数据园区发展用地招标;又指出已成立“河套香港园区跨部门审批专班”,将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加速落地。这些举措若能有效执行,将为创科企业提供急需的发展空间。
香港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在全球139个经济体中排名上升3位至第十五位,并在亚洲保持第五位。在《全球创新指数》下的两个副指数中,香港在“创新投入”排名上升至全球第八位,在“创新产出”排名跃升9位至第二十二位。两个副指数反映科研投入不俗,但成果转化率仍有待提升。
加强产学连结提升落地转化
要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必须加强学界与产业界的连结。施政报告提及推出“创科产业人才交流计划”的方向正确,有助加速大学科研与现实市场需要融合,将更能实践“研发即产业”的理想状态。
此外,需要在北都大学城内建设“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学术界研究项目广泛,各学校本身多有转移中心,但由特区政府支持的“转化中心”更能集中处理各大学,甚至特区政府各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以“红娘”角色向业界推荐,促成合作,把北都大学城打造为研发及科技转移基地,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市场化,从而为香港经济提供新动能。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标准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商品化是成果转化的核心。生产力促进局正筹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是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共同确定为新一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筹建机构。中心预计于年底运作,聚焦向本地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资讯及服务,协助他们开发创新潜力,创造、保护、管理和商品化其知识产权,以保护科研成果,并促进知识产权贸易。
施政报告提出,中心在正式运作后,特区政府将支持其向本地中小型创科企业以国家标准提供专利评估,以及推出为期两年的先导计划,资助专利估值以作信贷融资的参考,同时也将推出知识产权融资沙盒,协助试点行业(特别是科技行业)利用知识产权进行融资。期望中心能进一步厘清知识财产权的归属,确保研发团队、投资者、企业等持份者在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过程中,均获得公平对待和合理回报。
在北部都会区中,元朗、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等地,将会与前海合作区对接,发展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中心。香港应把此区打造成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专门为专利以及其他知识产权产品贸易提供法律、调解仲裁、保险、会计等高端专业服务,以成就国家“十四五”规划支持香港建设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的目标。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