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慧琼
超强台风“桦加沙”于本月24日正面袭港,狂风暴雨席卷全城,塌树、水浸、山泥倾泻的新闻画面令人关注。然而,这个被称为“风王”的台风虽然带来严峻挑战,可幸的是,本港并没有出现重大人命伤亡,城市在风暴中依然运转有序,并于短时间内迅速复常。这一成果,既有赖大多数市民的守法自律与团结合作,更有赖特区政府超前部署、沉着应变,以及无数前线人员逆风而行的专业付出。
在“桦加沙”来临之前,行政长官李家超早于风暴前夕巡视渠务署紧急事故控制中心与庇护中心;特区政府亦展现了高度警觉与科学决策,从9月21日开始,政务司司长陈国基领导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便已召开会议,协调跨部门合作,与各政策局、纪律部队、公共服务营运商协调部署,确保防灾体系未雨绸缪。
作出周全部署形成合力
多个环节在台风前已作出周全部署,形成合力。包括提前动用大型排水及抽水设备,并配合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加强监察低洼地区水浸风险;加派人员在风暴前后巡查重点位置和关键设施;对住宅、地盘及社区设施作加固和检查;同时预先制定公共交通复常优次,确保主要干道及铁路能尽快投入服务。这些措施让香港避免重蹈2018年“山竹”时交通瘫痪的覆辙,体现应变体系经历磨练后已趋成熟。
“逆风而行”的专业精神,显示出公务员队伍一流的质素。“桦加沙”来袭,在风势最猛烈时,从将军澳海滨到杏花邨堤岸,海水倒灌、大浪翻涌,多区停电、树木倒塌,但前线人员谨守岗位。在特区政府统筹及督导下,前线人员不眠不休,穿梭险境救出受困市民,快速清理路障,冒雨操作排水机械人;医疗救护人员随时候命接送伤者。
台风刚过,市民最关心的是生活与交通能否尽快回复正常。特区政府的善后部署同样展现了专业与高效。前线部门迅即展开全方位善后:抢修塌坡、紧急围封危险斜坡,加快清理主要道路及干线;港铁与政府部门密切协调,优先恢复铁路露天段与机场快线通车;加班处理塌树、清理积水。正因如此,香港没有必要宣布“极端情况”,至翌日清晨社会已基本恢复运作。
在“桦加沙”风势稍歇之际,笔者与地区团队立即到社区察看,对特区政府此次高效应对更有深切体会。所见的是,主要干道上的大型障碍物基本上已清理好,让交通在短时间大致回复秩序;多个屋苑、行车路线与路面状况大致良好;何文田有大树不堪风雨压力倒下,所幸并未造成人命伤亡;市民出入畅顺,反映当局通宵清理成效显著。在此,笔者要特别感谢地区团队同事在风后第一时间到场,除了协助清理,也让我们掌握第一手意见,迅速反映予特区政府跟进。
总结经验完善应变体系
今次对抗超强台风,不仅是对特区政府的考验,更是全民合力抗灾的实践,社区力量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区议会、地区“三会”、关爱队等基层组织挺身而出,主动上门,走访居民,分发物资,支援独居长者及受灾户,发挥了特区政府与基层之间的“最后一公里”桥梁作用。这种上下呼应的格局,充实了香港全面的抗灾体系。
笔者在社区走访时,深切体会到这种合力精神。虽然路旁仍见塌树,但干道已畅通无阻,交通得以正常运作;不少居民亦自发清理屋邨积水,帮助街坊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正是因为“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市民配合”,香港才能迅速走出灾后困境。
再大的风雨,也无阻我们追求安全稳定、保持繁荣发展的决心。香港这座城市的独特精神,正是“狮子山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从特区政府高层到前线人员逆风坚守,到市民主动自律,到社区团队自发协助,这一切都让香港在风雨中依然坚韧挺立。
未来的挑战仍然存在,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或愈加频繁。但笔者深信,凭借这次“桦加沙”实战的经验,香港将不断总结和完善应变体系,不仅能于灾害中保护市民生命财产,更能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风云中守住繁荣稳定。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