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守护中共在港抗战记忆-紫荆网

【紫荆专稿】守护中共在港抗战记忆

日期:2025-10-01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张清语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报告》中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区政府会全面梳理及修缮保护各区的中共抗战遗址,并融入体验路线和教育活动。据悉,在遍布港岛和新界的各主要抗战据点,特区政府将设置超过40个中共抗战遗址纪念牌/碑。目前,第一批28个纪念牌/碑已经设立。为此,本刊记者访问了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局局长麦美娟及知名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教授,向读者讲述香港铭记和守护这些抗战史迹的故事。

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港人抗战往事隐藏在香港的山水与市井间。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之际,香港的中共抗战遗址倍受重视,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承载家国情怀的精神灯塔。

“香港的抗战遗址数量不少,仅列入《港九大队志》增订版的就有42处之多。”刘蜀永告诉记者,香港社会和特区政府对保护抗战遗址的认识正逐步提升,但以前总体情况并不乐观。一些遗址已被改建,面目皆非,甚至有的仅余残墙断壁。一些抗战遗址被列为一二三级历史建筑,并非因为其丰富的抗战文化内涵,而是因为其建筑特色。刘蜀永、刘智鹏等学者及东江纵队后人尹小平、黄俊康等社会各界人士多次呼吁香港特区政府加大对于香港抗战遗址的保护力度,设立抗战文物径,由特区政府出面编制香港抗战遗址和纪念设施名录,修复部分破坏严重但意义重大的抗战遗址等。

特区政府对社会呼声进行了积极回应。在抗战胜利 80 周年的重要契机下,特区政府将抗战遗址保护与纪念活动紧密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有力举措,旨在提升市民爱国精神、凝聚家国情怀。其中,政务司司长领导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执行,民青局与民政事务总署(民政总署)亦全力参与,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推进各项工作。民政总署辖下民政处(包括中西区、离岛、北区、西贡和大埔),于9月3日完成设置首批28个中共抗战遗址等史实资讯牌和纪念碑,环境生态局辖下的渔农自然护理署在位于郊野公园九个地点的香港中共抗战遗址设置纪念牌匾。资讯牌和纪念碑皆为中英文对照。

民青局局长麦美娟表示:“我们希望市民透过参观这些抗战遗址,加深认识香港在抗战中所作的贡献,更加了解先辈为国家昌盛富强而艰苦奋斗的历程及无私奉献,让爱国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对于参与香港中共抗战遗址史实资讯牌和纪念碑的设置工作,麦美娟表示“好荣幸”。她尤其感谢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特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香港抗战历史学者、新界乡议局、当区乡事委员会、遗址业权人和相关政府部门等多方携手合作,令这项设置资讯牌和纪念碑工程得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让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人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国家和香港抗战历史,以及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

8月30日,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斩竹湾抗日英烈纪念碑园典礼,深切缅怀奋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抗日英烈,并为英烈纪念亭对联——“英豪抗日千秋歌义勇社稷迎曦八秩颂昌平”主持揭幕仪式。行政长官、各司长及副司长,以及各决策局局长亲身走访抗战遗址,了解有关纪念碑和史实资讯牌记载的历史意义,有效地推动巿民到访有关遗址,弘传扬抗战精神。

除了设置史实资讯牌外,民青局和民政总署还为现有抗战纪念设施进行小型修缮保护工程,例如美化碑园和改善附近道路等,为巿民提供更理想的环境缅怀先烈。另外,民青局和民政总署亦把握抗战胜利80周年的契机,透过举辧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活动,例如实地参观、互动导览及口述历史分享,配合设置纪念牌、史实资讯牌等,将青年人和学生从课本引导到历史活动现场,深化家国情怀,培养民族认同。

刘蜀永教授表示,香港中共抗战遗址体现港人的爱国传统,体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存亡紧要关头的历史担当。特区政府为大批中共抗战遗址树立资讯牌和纪念碑,并在施政报告中承诺将继续跟进有关工作,回应了香港社会的诉求,对香港的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这是十分良好的开端。

他期望特区政府有关部门继续努力,尽快落实遗址保护措施,期待未来能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更多人铭记这段珍贵历史。他建议将一些特别重要的抗战遗址列为法定古迹,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他希望特区政府组织编辑《香港抗战遗址》大型图录,并将其放入特区政府和旅游发展局网站,将爱国教育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同时将重要的抗战遗址列为中小学教科书内容,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爱港情怀。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历史承载过去,也启迪未来。”抗战遗址是历史的见证,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的保护工作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麦美娟深信,透过保育与教育并重的方式,以史为鉴,铭记先烈抗战牺牲铸造的和平,能够将过去的苦难转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力量。

首批抗战遗址史实资讯牌/纪念碑等选介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遗址

1938年成立的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为廖承志,连贯主持日常事务。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成立后,利用香港特殊的环境,将进步文化人组织成为一支抗战文化大军;办事处自身,协助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争取国际援助,接收和转运海外捐款捐物;领导和组织秘密大营救,从香港营救出大批抗日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根据革命前辈的回忆,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设在皇后大道中18号。人们以为皇后大道中的门牌号从未变过,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办事处旧址在今日18号的新世界大厦。经过历史学家和香港历史博物馆细致考证,发现该街道的门牌号1960年代发生过变化,真正的旧址应该在如今门牌号为20号的太平行。中西区民政处在今太平行附近,设置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史实资讯牌,是中共党史和香港史上意义重大的一件事情。

(本刊记者张清语摄)

儒林台遗址资讯牌

1994年间,盟军准备大反攻,美国军事代表希望东江纵队配合盟军在香港的轰炸行动,协助搜集日军军事情报。港九大队市区中队接到任务后,多方面收集情报。队员文淑筠住在半山儒林台八号四楼,她家是其中一个观察站。她每日透过窗口以望远镜观察,将日军舰艇型号、停泊方位逐一记录,与另外的观察站对照、补充,辗转将情报转送东江纵队司令部交盟军。美英盟军采取行动后,联军航空队轰炸机准确投下炸弹,日舰中弹爆炸燃烧,火光冲天,部分沉下海底。中西区民政处在当时的“港九大队情报观察站儒林台八号”设立史实资讯牌。

银矿湾惨案发生地

1945年8月19—26日,在日本已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大屿山银矿湾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惨绝人寰的事件。日军借口搜查游击队,将约300名乡民逮捕,当地商铺、民居被洗劫。11名村民惨遭杀害,伤者众多,多间房屋被纵火焚毁。离岛民政处于梅窝银矿湾观景台前竖立银矿湾惨案发生地纪念石牌,借此让后人悼念惨死的乡民,铭记历史,发奋图强,让历史的悲剧永不重演。

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门拱

1943 年5 月一天夜晚,大屿山中队中队长刘春祥带领六名骨干,乘坐帆船准备到大屿山对岸龙鼓滩一带开辟根据地。在沙洲、龙鼓洲一带海域突然遭遇两艘日军炮艇伏击。刘春祥等乘坐的帆船不论火力、航速皆不占上风。经过激烈战斗,木船被击沉,刘春祥等七位战士和船家梁克一家五口壮烈牺牲。屯门民政处同新界乡议局等多个爱国团体合作,2023年5月于龙鼓滩建造刘春祥抗日英雄群体纪念碑。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屯门民政处特别为纪念碑山径入口处门拱同指示牌进行优化工程,为市民缅怀为国家浴血奋战的抗日先烈。

官坑七圣古庙战斗纪念碑及资讯牌

官坑七圣古庙在九龙郊区观音山附近,是日占时期日军防守九龙市区的战略要地。驻守该庙的20 多名日军到处拉伕挖战壕,抢掠财物,调戏妇女,群众恨之入骨。为将其一举歼灭,西贡中队夜袭七圣古庙。经历十数分钟的战斗,中队成功歼灭现场全数日军,并缴获一批枪枝弹药。战斗过程中,队员吴寿壮烈牺牲。

大埔民政处与新界乡议局、西贡北约乡事委员会等合作,在七圣古庙树立了纪念石碑,同时按照香港中共抗战遗址的统一要求,在此设置了中英文对照并附有历史资料的二维码资讯牌,从而成为一处很特别的抗战纪念设施。

秘密大营救渡海处旧址企岭下

秘密大营救陆上主要有东西两线。东线从香港岛到九龙,再到牛池湾,最后到西贡,经企岭下渡海,到对岸的沙鱼涌。1942年元旦,为大营救开路的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先行撤离,由李健行护送抵达九龙市区。翌日清晨,在黄冠芳武工队护送下,扮作香客混入难民堆中出城,抵达牛池湾与江水短枪队接上头后,马不停蹄赶往西贡,最后由蔡国梁护送至企岭下海湾。凌晨三时,廖承志等抵达沙鱼涌。据记载,李伯球、邓文田、邓文钊、余汉谋夫人上官德贤等以及英军中校赖濂士等,均由企岭下渡海脱险。

(图:中新社)

(部分史实资讯牌和纪念碑图文来源于民政总署facebook帐号及香港中共抗战遗址官网,感谢刘蜀永教授的修订)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江心雨 校对:周默 监制:张晶晶
再次“停摆”,美国这是怎么了?
西夏陵申遗成功后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今年入境澳门旅客已达3000万人次
【紫荆论坛】郭正林:深港抗日之红色通道、历史记忆及时代价值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