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云超 | 中国教育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内生动力-紫荆网

邢云超 | 中国教育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内生动力

日期:2025-10-02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邢云超

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正面回应人类命运,符合逻辑,颇具深意。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需要的人,是全球思考和实践的重大课题。中国教育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支撑、中华民族复兴有效途径,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内生动力。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国,是在纷扰复杂国际环境下,以国家利益、民族大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前提,推动全球治理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战略地位。中国教育治理通过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全球教育公平正义,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助力。

物之丰富、人之发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共进。厚植现代化物质基础和中国文化文明,永续民族国际影响,认同中华核心价值,需要革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功利主义,以世界观、发展观,着力全球教育治理,培育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才梯队。“协和万邦”、“天人合一”之伦理境界与民族振兴的期许有着密切联系。以中国为观照的教育思想、理论创新、学科体系,有待进一步扩大开放,借鉴西方,而以人民为中心、世界同荣辱为目标的研究导向,则有望跨国界、跨时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教育国际化纵深发展,教育内涵由单一转向多元。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思想观念现代化惟通过教育才能最终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作为欧洲现代化历史进程之重要组成,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彼此互动过程中,表现出古往今来东西方多种异质教育资源融合及对立,在特有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中得以推动和梳理。中国教育特质的孕育,令教育治理的中国特色因此格外亮丽。全球顶尖大学争抢杰出学者和优秀学生,而中国对国际化教育呼吁与回应亦迫切与密集。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教育治理的国际参与

“共同体”源于希腊,代表具有共同利益诉求和伦理取向群体生活方式。共同体概念既是一群人共同生活状态,又是在生活中形成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及政治理念的休戚与共价值体系,因之,共同体意识的观念需要教育学生知情合一,把认知理性转化为实践理性。目前,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载入课本,但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仍没有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材设计。所以需要正确处理共同体结构中的共性和异性若干关系,统筹兼顾彼此客观存在的现实特征,创造平等、包容和互相尊重 的大思政环境。

中国教育进入“范式革命”。内卷化的突围,亟待需要激活全球教育治理和联合培养人才新动能、构建技术伦理教育标准体系、完成教育公平动态机制调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由于过往力度匮乏,深度与广度已难以匹配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满足人工智能和科技创新期许,遑论示范国际治理、引领国际秩序,从而主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教育治理的全球参与,推动国际教育公共产品供给,追求全球知识和科技,转型换轨公平公正,与国际社会交流沟通,促进全球教育新秩序的形成已成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旨在解决中国自身教育问题,亦直面世界教育改革与治理。它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蓝图,引领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现代化教育标准,促进理论创新,强化学术体系,以现代化教育理念、技术和方式培养更具竞争力的未来人才,中国“互联网+教育”正被快速催化融合,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更高阶段,全面推动教育治理,扩大教育对外交流,释放教育创新巨大空间,提升全球治理参与信心。中国教育以人类命运为导向的改革节奏有望被置放于全球治理的教育座标中被考量和比对。

教育强国是民生工程基本保障,建设教育强国又是学理上的复杂体系。中国教育服务于14亿国人,富含民族振兴政治属性和国家发展战略意义。弘扬中华传统文明,施展科技创新动力,是中国教育改革治理、因应全球政治变革、强化国际关系和未来世界预期的应有之义。其核心价值和根本作用就是培养国际形势及全球结构不断变化下可持续、跨代际的人才发展的生生不息,为应对地缘政治变局,在教育战略、治理政策、运行机制、传授内容及应用方式上提出新兴技术革命和未来发展路径上的新思维。

培养跨文化、懂规则、谙熟国际关系创新人才,把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融入教育政策、教育秩序和教育活动中亦是中国为应对中长期全球不确定形势及各种新型问题的基础教育治理模式,建立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大环境,预防技术垄断冲撞现代文明,还要将人工智能接入命运共同体思维。正如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主席米尔德里德·加西亚所云,“我们必须把所有人都纳入进来,促进性别平等和教育公平,学生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多元文化,各国在尊重、互爱氛围中持续推动世界前进。”

技术驱动的个性化教育催生课程体系和评价机制的“教育规划纲要”及时出笼,使得教育信息化缩小数字间距,优质资源共享正成为现实,因之需要重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尊重人文主义与和谐共生,实现对零和博弈及西方中心论的逾越和对奕。中国庞大教育体系培养了基础扎实的一代又一代学生,仍需拓展国际视野、强化全球意识、提升创新思想及深化人类命运共建的全球意义。优质资源沿海靠拢,优秀人才分配失衡,高校专业设置雷同,批判性思维和跨界整合之能缺失,难为国际产业升级联动给力。

世界迅速发展、社会快速转型,贫困、战争、污染等问题出现依然制衡全球可持续发展,阻滞人类治理过程。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中国教育改革阵痛,体现于通过发展、安全与文明“三大全球倡议”的协同进程。教育强国建设的挑战受制于国内教育体系的历史性矛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是对联合国2030教育议程本土化的践行,同时亦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东方观点及共同体建设的中国行动。中国全民基础教育的实施及「扶贫教育」成就举世瞩目,是奔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4)的最好预期。

教育的存在且不断得以治理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不断进步和发展需求。从明清科举“南北分卷”到当代考区配额分配,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历史惯性正在得到抑制。从工农兵学员招录到高考改革转型,从热炒高考移民再到时下港澳身份追捧,从政府更迭、当局换届到学制调整、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跟风。中国教育治理,跌宕起伏,风雨兼程,虽不乏诟病、饱受批评但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民为邦本”仁政精神和“经世致用”务实态度对教育治理契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续深化,治理成就终究将提供事实佐证。

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持续的格物致知中使人们认识不同文化,助力世界文明弘扬传承。改革开放45年,中国教改历经早期的包括改革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中期的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方法论、价值观以及首提“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质量提升过程,在大中学校新课标中系统融入全球观、生态观及和平发展观而不是秉持一成不变的传统“民族国家”叙事初衷。近10年来,“9个坚持”根本遵循的确立,已令理解国际规则、尊重文化多样性贯穿公民思想意识之中。

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是靠全球化自然发展,而是人类主观意识驱动和各国行为目标的催生。教育国际化需要克服民族主义狭隘性和国家主义局限性。教育是价值观塑造的重要渠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需要融入国民(公民)教育实践中,以中华文化为底色、共同体建设为宗旨,开发课程体系、提出前沿议题、完善全球文明对话机制,令全球合作倡议的实践与时具进,通过构建新型治理方式,对传统教育模式及全球治理能力间张力加以调整,以文化自信优化全球共同利益,消弭数字鸿沟之于全球人才培育的普惠性。

弱化意识形态局限放大外部学习与实践空间

数千年历史积淀形成了东方文明。中国看重人与人的合力而西方则关注个体发展潜能。中国实力提升引起他国忧虑属情理之中,交流合作需避免因反向发力而失衡。用东方格局诠释西方思维未必适从,全球意识教育下的治理理念亟待深耕与播种。亚非和日韩易于走近中华文明,但欧美价值观和方法论通常难以苟同。求同存异、包容共情、弱化意识形态和固步自封的家法帮规,但未必一厢情愿单向输出和盲目跟风。从哲学、历史、社会学找寻问题要领,借助教育治理平台互相学习、潜心探究、拉近差距、相向而行。

国际教育在合作实践中有默契,亦有矛盾和冲突,甚至会出现宗教信仰、地缘政治叠加问题的衍生;在自然科学领域,各国教育很多方面有共同准绳,即便语言不通,文化迥异,但原理一致,思维趋同。现代化技术和教育如今全面融合,将有助逾越语言阻碍,实现跨界实践和密切国际交流,推动国内外高等院校更多基础学科合作研究和科技项目的共同开发。语音识别、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都将在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中,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各国间的教育在人文上的适时适度交集,最终达至美美与共。

中国教育制度的设计,满足目前国际政治发展要求和动态机制,同时符合全球教育治理知识结构要求和人才价值标准。行棋善弈,落子谋局。不管战略思维的输出,还是治理理念的传送,皆关乎因时而新、因势而进的平台完善及载体搭乘。中国教育主动出击及全球治理参与互动,涉及国际教育规则制定、方向确立及各国在全球教育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过程中的地位。建设教育强国,复兴民族大业,关注人类命运,一体推进,实现教育治理高质量发展倍增效益,有助于固化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中坚与核心作用。

着力提高中国教育在全球治理中的融入度,注重国际社会民间组织“民心民意和民情 ”,建设国家教育示范区、打造国际教育合作样板及国家教育创新岛,引导高校通过国际合作组建国际联盟,推动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国际教育参与其中已具天时地利,“人和”则是创新课程。大学共同体所拥有知识,可成为构建命运共同体助推器。知行中国、千校携手。中美青年创科大赛、中法百校交流计划、中俄同类大学联盟及全球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教育体系,把中国变成全球留学目的地,行胜于言,推己及人,放大格局。

芬兰教育模式“现象教学”的跨学科能力培训、新加坡“多次分流、多元出口”模式、印度扩大留学规模和提高就业比例、利用人力资本全球化流动推动国家社会经济升级、德国职业教育“校园理论+企业实践”的“双元制”、日本对外高等教育援助的多样类型和多元主体,以教育开发为理念和动机,满足受援国利益需求的基建供给。凡此种种,皆可学习。中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参与相对发达西方国家,深度、广度和频次尚有距离。以共同体意识摹化中国教育新格局,必然为中国的全球教育的治理和示范提供内生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提供了遵循。以国际视野探索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符合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亦契合正道致远的国际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要求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和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体系。2024年10月,上海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吸引全球2083.6万人参与。“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意见”的顶层设计,体现中国教育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教育治理,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国-东盟职教联合会、中非及中东欧项目交流、金砖国家及上合组织数字教育合作机制得以优化布局。

中国近年来建立了中俄、中美、中法和中英中外交流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从中国倡议拓展为国际共识。教育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组成及核心课题。引进来和走出去,放大中国声音,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治理国际化的主旋律。2024年,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托基金项目第三期惠及12个国家 的2.4万人。2023-2024中国发起两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共同探讨通过数字教育变革应对全球教育危机,借助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机构,分享中国数字教育规范和标准,讲好数字教育的中国故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起重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中国参与多边机制框架下的教育合作与援助,创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教育治理机制,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教育互动,民心相通,夯实命运共同体民意基础,发挥人文交流在教育开放中的支撑作用,强化教育领域多边沟通,疏浚全球教育合作渠道,为国家新时期发展转型做足人才储备。当今世界各国对教育意义的认知趋同,为中国利用自身国情、历史、经验和模式提供了全球教育革新治理和完善建设体系的历史机遇。

42届联大会议通过了在中国设立STEM教育研究所决议,凸显中国在全球文化教育中的时代担当和历史责任。构想大湾区设立中华“全球教育中心”似乎势之所趋。它不是纯粹凸显地理概念和地缘价值,而是无边界、高协同、网络化的教育与创新生态系统和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西方同盟不断蜕变、中国提出全球治理、革除治理赤字背景下借道港澳及大湾区走向世界的诉求与呼吁。利用湾区前沿优势,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弥合教育与产业鸿沟,其“鲇鱼效应”可望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教育改革的中国方案和湾区样本。

纵观德、法、英、美各国世界教育中心,发达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无一例外,鳌守地区引领地位,其战略意义及核心能力体现于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及人才哺育。高校持有强大开放治理能力,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基础的学术治理体系,集聚世界教育和全球发展重大议题,可提升国家或地区国际影响力。香港及深圳处于国际前沿与湾区腹地,强强联手,激活双引擎功能,摹划中华“全球教育中心”,密切“双城记”演绎,从而带动湾区发展,引领亚洲经济,全面服务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缺少逻辑。

设立中华「全球教育中心」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9月17日,香港特首李家超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提出加快处理涉本港、内地及国际高校与科研机构之“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建设规划相关问题,“引进”、“培育”两手抓,打造国际教育极。教育局蔡若莲局长亦云,“香港建设世界高教枢纽是否要如其他国家以全国之力抗衡环伺劲敌”;正在研究北部都会区大学教育城的“一国两制”青年论坛创办人兼主席何建宗博士表示,香港充分利用其在专上教育方面显著优势,(香港是全球唯一拥有五所百强大学城市)加速推广「留学香港」品牌,将香港打造成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

“施政报告”提及深圳逾十次。港深唇齿相依,难以割离。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始终是国家战略试验基地,其宽大的政策包容和试错空间,成就了从制造到科创再到商贸的完整且先进产业链,而且吸引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背景和实战能力的全国及至全球高端人力。基础研究-应用研发-产业化矩阵孕育并促进中西文化交汇。香港可否斟酌借国家政策和地缘优势,与企业联姻,拉拢深圳等湾区城市建构更大影响的全球教育治理中心。香港教育嫁接湾区资源,打造学术走廊,“飞地”或有助设立更多实验室和科研基地。

港大校长张翔教授日前公开呼吁,“中国现实急需一所真正为中国而立同时联通世界的顶尖大学,这个有意义的事不光是香港之事,也是中国、亚洲乃至全球之事”。为吸引国际人才,香港当局将研究生自资名额上调至120%,非本地学生自资课程比例亦由40%升至50%,改造成现有商业大厦和酒店成为“城中学舍”,同时持续推广DSE考试国际认可度,深化香港在地区乃至全球影响力,通过教育治理,支撑香港金融、贸易、物流、船运,尤其确保香港科技创新全球领先地位之未来可持续和可预期。

香港教大校长李子建亦提出推动香港融入国家教育发展大局,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挑战,以国际视野与实践行动,为全球教育治理提供启示,展现教育改变世界的力量。他在“中国教育:议题与展望”(李子建、顾明远等着)文库中提出打造中华教育成果平台,促进中西学术对话,关注全球教育发展。香港以94分荣登“2025全球最聪明国家及地区”之冠,反映香港科教及学子卓越非凡。香港及全球教育界,合力构建教育 “命运共同体”,通过全球多边,扩大 “同心圆”,凝聚更多国际力量因应未来挑战和人类命运。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9月16日发布2025全球创新指数,中国跻身全球前10,居中等收入经济体领先地位。在研发投入、创新产出、知识产权、高科技出口及风险资本交易诸方面持续强劲,而香港在139个经济体中升高至第15位。其高等教育、知识吸收、信息技术及制度环境仅次于中国内地、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位列第五位。香港教育创新、人文地理、全球发展“增值人”和“超级联系人”多角色,为东西方彼此互动提供了战略机遇。香港教育国际认可度和创新接受度业已具有国际影响力重要表征和全球示范意义。

全球知识生态加速重构,多元知识系统建设日益引起学界注意。知识去殖民及多语种多中心的期待,迫切要求独辟蹊径的中国模式,寻求开放与自主之间的平衡,促进知识生产的高产多样和公平公正。中国需要建设自己的学术基础设施,修建知识高速公路,以多区域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开放数据、合作机制及互译平台施行全球对话、平等交流信息、开放共享数据、深入研究影响科学的底层架构、了解不同文化自主知识系统构建路径与原理,实现从知识消费到知识贡献转移,共同促进科学和人文互动下的全球演进。

中国数千年绵长文明史及丰富健全的外交实践,有益于形成中国自主的国际关系知识体系。曾几何时,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等国际关系理论主导全球学术,引领思潮,占据前位。中国国力的提升壮大了的全球影响力,迫切需要庞大研究队伍支持,放大中国在全球知识与学届声音。自主国际关系知识体系的中国叙事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国际关系实践经历,可以全面系统诠释融通中外的概念与逻辑。突破传统西方优先本国利益,罔顾他国文明和历史藩篱,推动国际合作,结交全球伙伴,践行全球共同治理。

自主知识体系是“全球教育治理中心”基本前提。没有自主和高质量知识体系的建立,中国教育无力参与全球治理,提出独创的思想理论、强劲时代议程与全球发展构思,终究或将沦为西方知识“转运站”附属地位。中国要打破哲学社会科学甚至某种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对西方体系的依附,建立立足中国实践、承载中国价值观、与世界平等参与的新知识架构的中国文化新观念,让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走向世界、影响全球的高端通道和顶级论坛,令中国知识体系在宽阔的知识竞技场得以全面检验和充分展示。

结语

马克思曾以人的现实存在和实践活动观察人的类本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在于生命活动性质,而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就是人的类特性。类本性理想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是人对世界开放的本性,亦是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类统一的本性,其“自由自觉”使得个体生命活动成为自身意志和自我意识的对象。公民的全球意识属类本性时代表征。全球化创造了超越民族与国家的经济、教育、文化及社会时空。公民全球责任的培养自然期待全球伦理教育、公民教育及引领人类应对全球挑战的责任教育。

早在10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回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维,将知识与教育视为全球共同利益。“共同利益 ”(Common Goods),隐含知识积累、控制和认证开放给所有人,属于社会集体努力。西方教育作为先进文明,向欠发达国家单向输送,推动了某种意义上的殖民统治。中国则秉持互相尊重和平独立宗旨,以文化自信及教育创新建立多边长效机制,完善中国教育治理,在彼此承认差异性情况下,确立国际合作新秩序,协同构建全球命运和共同利益至大格局。

任何治理理念皆是历史文化的绵长累积。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富含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Arnold Joseph Toynbee)对有史以来人类文明兴衰比对研究预言,“未来有资格和最可能为人类社会开创新文明的是中国”,构建命运共同体是推进全球治理的模式。作为全新国际观,它摈弃一切形式冷战思维,开放创新兼收幷蓄,推动绿色发展并构筑尊崇自然生态体系。中国教育治理新特质凸显人们对相互依存的人类利益共同体认知的加深:教育治理即是加持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之不竭动力。

(作者系香港社会学学者、教授及剑桥智库创始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临时拨款法案在参院再度受阻 美政府“停摆”将继续
“北香港”建设提速 第三条连接内地铁路启动
全国铁路连续4天日发送旅客超1800万人次
哈马斯回应美国“20点计划” 特朗普:立即停止轰炸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