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 陈恒
香港大学建筑系王维仁教授是建筑设计界的杰出代表,其所探索创造的合院系列建筑风格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他的学术方向聚焦中国与东亚城市空间研究,重点探索合院形态的转化、城市肌理与公共空间的变迁。他追寻建筑对人的意义,开创合院系列建筑,实现建筑体量与自然地景、城市肌理的完美融合,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建筑界独树一帜。

初见合院:
从地质专业学生转型为建筑师
王维仁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籍贯屏东,生于台北,长于新竹,父亲是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创系教授、教务长。他小时候每年暑假都会到台湾南部母亲的老家消夏。从台北坐火车到台南,一路上见到大片水稻田、树林、水塘错落中的南台湾民居红砖三合院,这些合院前面是晒谷子的广场,灰瓦屋顶和院墙让他印象深刻。他的祖母家有个挺特别的大四合院落,是汉式民居和日本式的混合体。这座合院的空间面对前院的主屋是一个很大的三开间建筑,中间厅堂,两边是厢房。厢房是日本式的木地板和榻榻米,但中间的厅堂、祖宗牌位完全是中国式的,外形又是日本式的灰瓦木板和白粉墙。合院后面的二进是厨房和餐厅,两侧是客房、工人房和储藏室。儿时的他从第一进走过合院到第二进总觉得很远,但晚上在院子里抬起头,一轮明月却又显得特别的近。他在这院子里学会了自行车,留下美丽的乡愁记忆。这成为他半个多世纪来对建筑型构上下求索的原型。
王维仁在升大学时受学理科的父亲及当时五四知识分子思潮影响,对丁文江等人学习的“自然历史”满怀憧憬,便以地质学作为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按要求去当了兵,被派到金门当了少尉。他留意到金门有很多保留很好的闽南四合院,有多种复杂的混合形态,不只是中国式的,也有形式西化的。例如,有华侨从南洋带回来的殖民样式的洋楼,在一个合院里,第一进是洋楼,第二进变成中国式;有的四合院,一边的外厢房是洋楼,还冒出一个洋楼拱廊。这种混杂多元的形式与造型,令他特别兴奋。他由此想象,这座四合院年轻的主人,出洋做生意挣了钱回来,见了世面,也要像西方的绅士一样建个自己的小书房,而他的父母亲还是像传统的一家之长,住在四合院厅堂边的大房间……中国儒家的权威,和新生代对西方绅士的想象杂糅在一起。他对建筑与人文的联系,因此有了丰富而感性的理解。
王维仁当完兵后,又回到台大土木系修读研究生,学的是城市规划。他因大学期间选修了《建筑与环境导论》这门课,写下《关于台北现代的公寓住宅跟传统中国建筑的空间关系》期末报告,得到教授的鼓励后到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修读建筑硕士学位,从此转型为建筑师。
文化地景:以合院建筑回应人居哲学
从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系学成,王维仁在美国TAC事务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工作七年,其间独立负责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一所大学图书馆项目。这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经验,一方面他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建筑能力,另一方面当时对城市地点和建筑形态的诠释,也变成了他早期建筑设计的方法:他感受到做建筑,就像地景上的岩石和大树一样,是对“地点”感觉的再发掘和创造。由加州到了内陆的华盛顿州,他看到美国一望无际的田园——金黄色的麦田在像丘陵一样的缓坡上无尽延绵,农家或圆或方的谷仓与农舍共同成为大地的一体。考察了当地风土人情后,他对当地建筑和地景的关系有了深刻感触。他把谷仓的形式关系运用到图书馆的设计中,由圆形阅览室展开两个长方形的书库。王维仁曾说,“从地质到建筑,是一次富有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怀的转身”。经过这次项目,他认识到做建筑应该要先了解民居、地景生态和城市。
1994年,王维仁来到香港,在香港大学教书、做研究,自立建筑设计事务所。在研究方面,他利用在台湾时对四合院的观察,写论文探讨澎湖的四合院现代化的转变过程,在香港新界乡下的四合院,他亦发现有类似情况的平行演化。王维仁带研究生沿用了建筑形态学的和人类学的方法,研究香港围村、岭南及丽江等地方四合院空间形式的变化与传统空间价值的变迁。他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中国城市”,尤其是公共空间和城市肌理:街廓里居住单元的个体以什么样的方式组织起来?它们的土地分割系统,巷道出入系统的机制和逻辑是什么?他也分别对香港和澳门的城市空间和天际线做过研究。除此以外,他对中国寺庙的形态学做整理。奇妙的是,这些原来纯粹的研究议题,竟然以不同的方式,逐渐浮现在他的建筑设计或规划作品中。
王维仁的“合院”“地景”和“景观肌理”理念,蕴含著以人为本的基本哲学内涵。从南台湾的水稻田到北加州的葡萄园谷地,从华盛顿州的麦田谷仓到江南水乡的油菜花田,这些“地景”印象深深影响了他的设计理念。他将这些灵感转化为合院民居式的小学、多模态合院的社区书院,以及融汇都市合院主义的大学校园,使合院系列从单体建筑独唱发展为组群交响合奏。他在建筑中划出一片片自然的小天地,是蓝天白云和绿树,是生活的烟火气息,是人跟天地宇宙的和谐关系。这正是他追求的建筑“景观肌理”。
多模态合院:
在各式校园建筑中创新实践
王维仁的建筑设计作品已形成了学校和公共社区建筑两大特色。校园建筑设计主要作品包括:在台湾的台中县三个地震后的小学、台南艺术大学音乐系;在香港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理工大学专上学院;在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石厦小学、明德高中、福海中学、福田外国语学校;在内地其他地方的浙江丽水学院、四川天全小学、江西吉安和青原的言爱中学、东莞台商学校游泳馆等。公共建筑方面有杭州西溪湿地艺术村、浙江丽水松阳村落改造、香港沙头角谷埔村,以及河南王屋山小有河的社区建筑改造。
王维仁对校园建筑设计情有独钟。他常引用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说,“学校之初,是一个人坐在一株大树下,当时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师,他与一些人讨论他的知识,而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学生……一树和周围的空间,这就是最早的学校。”释迦牟尼第一次在树下讲道,树给人的学习空间以无尽的联想。在王维仁看来,“校园就是一颗树”,如同把树种下,又让树成长起来,慢慢地成为栋梁之材,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承载场所。这样的校园建筑作品注定要有顺木承天、自由生发的空间。
王维仁的校园建筑作品当中,有中国传统合院的现代演绎,如他设计的岭南大学社区学院是在现代高密度的多层建筑中,体验中国传统合院空间关系的成功作品。这一设计将建筑主要量体拉高脱离地面,保留了原有的地形草坡,大部分的龙眼树、紫荆等原生树种均在建筑的院落之间得以有效保留,并拥有了建筑群特有的穿透感。与此同时,不同高度的序列合院串联了原有校园的主要建筑群和宿舍区,成为学生在校园中的动线和活动的新核心。这种交错迭加的高层合院不但提供传统空间的现代体验,也为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提供更多个具遮阳效果的合院与平台。
在寸地难求的港铁红磡车站附近,王维仁将香港理工大学专修学院设计成为一栋状如空中四合院的高空建筑。这幢19层高的教学楼建筑,是他大胆创新突破之笔。香港典型的“裙楼加塔楼”两段式的制式化建筑模式从此翻转,传统高层建筑“以电梯核心为主导”的设计模式被转化成为“以垂直向的步行为主导”设计。该设计更将塔楼的量体划分成模块化的量体单元,与序列的空中花园交错安排,成为校园一系列垂直的公共空间。绿色而公共的高层建筑,通过垂直联通的校园步道勾连,是高层建筑的形态学上的一种创新,因此成功实践另一种以“剖面合院”为基本空间探索。这一幢空中四合院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高空户外空间和生态环境,为写字楼里的都市人提供了自然通风、直触阳光、眺望远方的诗意栖居空间。

都市合院主义:
港中深一期校园之集大成
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神仙岭脚下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座全新的、整体性规划的国际大学校园。面对场地的自然地景,来自香港的三家建筑师团队在最初思考如何形成一所理想的世界顶尖学府原型命题时,达成了“山-林-院”的建筑空间共识。严迅奇团队将序列院落串联成长条巨构建筑(Mega-structure),建立起平行于龙翔大道的校园教学建筑基本骨干。嘉柏团队设计的行政楼,从正面看是“骑楼”,中间看是“透景”,融合了人与大自然。王维仁团队则在这片校园深耕十年多,倾力演绎“都市合院主义”系列作品,他对多层与高层合院空间原型做出深度求索,以不同层级模态的合院形式调控了校园地景与建筑的尺度,回应在快速的都市化环境变迁中,高密度校园如何保存自然地景与土地纹理的命题,成为践行都市合院主义的里程碑。
王维仁回忆说:“我清晰地记得2012年春天,第一次走在港中大(深圳)校园未来的场地上,山脚下的草地是已经废耕多年的农田,三月的露水和湿润的空气中,几棵小树孤独地矗立在草地上。山麓从北往南轻微下沉的缓坡,依附在场地内侧延绵起伏的绿色山体,我想起了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场所精神》里描述自然地景的一系列黑白照片。”在自然地景面前,王维仁一如既往心存敬畏,正如他常说:“当我们知道都市化步伐将很快地扩张到这片纯朴的乡村净土,数万吨的混凝土即将要浇灌在上百公顷的自然土地之上,永远地改变这片地景的水文土壤肌理以及植物和动物的所有生态,我们如何去寻找一种建筑师、规划师与设计的救赎呢?”站在港中大(深圳)校园草地的那一刻,他便毫无他念地相信著,也希望著,这一片延绵起伏的草地、缓坡、树木,应该就是这所校园未来的场所精神。
时光飞驰的十年间,王维仁团队贡献出港中大(深圳)一、二期校园的多组建筑群,包括大学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逸夫书院、道扬书院、二期教学综合楼、会议楼及科技楼与钟塔等。他也参与校园教学群楼北侧连廊部分设计。
大学图书馆是王维仁的匠心之作,已是师生引以为豪的场所,也成为常被打卡的“网红”地标。图书馆下三层量体对著校园的中央绿地展开,上三层量体对著背后的山体围合展开。它维持了自然山体的完整性,由山体到平地,以三个平行的线性空间组成。图书馆室外的空间序列“庭、廊、院、台”配合了室内空间序列“厅、堂、庑、轩”,表达了室内外双重框景的空间张力。图书馆进场有如中国古代书院行进院道,门庭融合新古典主义中的修道院落及江南园林风格,外周空地设计延伸了杰斐逊校园“自由草坪”风格。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时,图书馆的倩影倒立在如镜面的水池中,三五成群的青年学子拾阶而上,恰与徐扬生校长亲撰门联“书馆虽小可家可国可天下,青春正好学文学武学圣贤”的意境相得益彰。
学生活动中心在图书馆的西侧,主体空间采用的是层层退让的平台,过渡到地下广场,为自由活动提供理想广场。学生活动中心与图书馆两幢楼宇由两层连廊连接,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合院,各自框景的同时,又共享了北坡的山林、中间的荷花池、南侧的阶梯天井、坡地草坪与两侧林木,还有向西流去的水流池塘。这一动一静的两座合院,让“小桥流水人家”生活景象俯首眼前。中庭下沉广场,好比大学生生活的大容器,配置了超市、银行、理发店、书店及其他便利场所。每当夕阳西下时,新潮文艺且富多巴胺的青年学生便在阶梯天井里举办“日落音乐会”。当音乐响起,青春的身影与周边的树木摇曳多姿,一代代大学生的生活记事从此相传。
逸夫书院是大学的第一间书院,它紧依学生活动中心而建,这是唯一座落于下园教学区的生活场所,三座庭院围合,高层镂空,可眺望都市及山景。因其便捷通往教学楼、图书馆,被学生称为“学区房”,二千多名学生入住于此,给宁静的下园教学区增添人气和烟火气。

“风车型方院”:
港中深二期校园地标统领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二期主体是下园东大门是教学综合楼及会议楼群组,四栋建筑由空中廊桥连接,形成造型独特的“风车型方院”。风车东南边,建筑师巧妙地在东侧城市街角将教学综合楼悬浮升起,引入了开放的台阶;在西侧与校园一期相连,融入教学建筑长龙巨构,形成大型的开放的围合和多层联系的多模态合院。风车的东北侧是会议楼及礼文堂建筑,整体设计保留了湖泊、树木以及附近的山林的视线,将校园入口与山脉绿意框进画面,空中廊桥将所有建筑错落成合院群落。这一超大“风车型方院”将原本小块且高低不平的地形立体化,通过建筑的叠加与交错、围合与连接、序列与过渡,从中引入水塘、山林、蓝天、白云的自然生态,俯仰之间,有树有草,看山观水,自然与人文交融,学术空间自由灵动。
在下园西边山体,科研楼以两个平行的高底体量组合,分别面对城市与山景,经由逐级上升的山径廊衔接校园中轴上的钟塔广场,形成一前一后的塔楼校园地标。科研楼内部为半围合中庭院落,在迎合大体量、多功能、高密度科研需求的同时,为科学家提供劳逸结合的理想场所,并时时框出探究的灵感。
下园围绕中央大道铺展开来,打破了传统功能分区,采用连廊、广场、绿地等元素,创造了生活、学习、研究交融的空间,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大学的上园,王维仁团队设计了道扬书院,这一座书院集成了高低合院的风格,错落的阶梯,充满绿意的天井,与乳白色外立面嵌好青兰线条,显得俊秀通透优雅从容,它东北边与思廷书院的烂漫、学勤书院的纯朴、祥波书院的静悠及永平书院、厚含书院的高远相互呼应,西南侧则面向神仙湖遗世伫立、守望一隅。

王维仁的港中大(深圳)校园建筑群设计风格,巧妙融合并运用了龙岗神仙岭余脉及大运公园的自然地景禀赋,力求让校园里的树与草地自由生长,不求名贵和独特造型,而是处处有自然样态,让每一个房间有山景或绿意,也有人间烟火气息,人在其中如置身山水画卷。他将大自然的山水与高等学府的人文张力融汇,彰显“结合传统与现代,融汇中国与西方”的大气包容。
王维仁教授是一位谦卑质朴,又纯粹率真的杰出建筑师。6月8日,当笔者来到香港中环艺穗会参观他的建筑设计展时,他正满头大汗与几位青年学生摆放蛋挞和饮品,亲手张罗导览茶会。我问他可否请他吃餐饭时,他说“我得问一下我太太。”他的谦卑使得他对地景的理解及建筑的想象显得格外纯粹,听他介绍学校及公共设施、古村落的建筑设计时,他对自然与人居的感悟,有儒家士子仁心与民本意识,也有如唐宋山水诗人的写意传神。他的“都市合院主义”理念旨在恢复都市中居住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创造有尺度、绿色、室内外融合的建筑原型。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际奖项,兼具严肃与豁达、审美与实用、人文与自然的多重特质。如今,这种“都市合院主义”已成为理想人居的新标杆,为现代城市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新范本。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