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慧娟
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发布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将“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的理念作为核心施政思路之一,将科技创新置于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核心位置,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以“北部都会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路径,并以独立章节阐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明确提出通过完善创科布局、加速新型工业化等举措,推进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近日,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接受本刊专访,详细解读香港创科发展的战略思路、实施路径与未来布局。
创科生态与基建:
筑牢发展根基,明确产业方向

“经过近三年的布局,香港的创科架构已越来越清晰。”孙东开门见山地指出,香港正构建“三大创科园区、五大研发机构”的立体化创科体系,这是完善创科生态的核心布局,也是落实施政报告中创科发展策略的关键抓手。
从园区布局来看,“三大创科园区”并非全新构建,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与拓展。北部区域成为新的战略重点——以河套香港园区为代表的跨境合作园区,以及即将加入发展序列的新田科技城,共同构成了香港创科“北拓”的核心力量。新田科技城更是承载著“香港未来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基地”的使命,其规划的创科用地规模令人瞩目——约210公顷的核心用地,再加上河套的87公顷用地,总计近300公顷,相当于17个现有科学园的面积,将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在研发机构层面,“五大研发机构”的构成兼顾了传承与创新。“香港生产力局和应用科技研究院(应科院)作为长期服务本地产业的机构,因独特定位与历史价值得以保留;而另外三所新型研发院——微电子研发院、人工智能研发院和生命健康研发院,则完全瞄准未来,代表了香港创科的三大核心发展方向: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赋能产业、生命科学与医疗科技,”孙东强调。
三大新型研发院各有侧重、协同发力。微电子研发院打通“从1到N”的转化瓶颈。人工智能研发院则统筹全局,赋能多领域。生命健康研发院则通过“1+3”模式,应对民生与科技挑战。“1”即一个中央平台(总院),由特区政府直接领导,核心方向聚焦“AI+生命科学”。“3”则是三个分院,分别由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牵头,并非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基于高校的特色领域进行差异化布局。
另外,还要新增创科用地为产业发展“腾空间”。其中新田科技城与北区沙岭数据园区是两大重点。孙东表示,今年内将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他特别强调,新田科技城的发展并非孤立的“造城”,而是与北部都会区的整体规划相衔接,定位为“香港未来产业发展的重地”,将重点布局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端先进制造、新能源科技等领域,与三大新型研发院的产业方向形成呼应。
北区沙岭的数据园区,则是针对香港AI发展的算力需求精准布局。沙岭数据园将采用“市场主导”的运营模式,规模也将远超数码港——目前全港政府支持的算力约为5,000P,而沙岭园区建成后,将大幅提升香港的算力供给,助力香港成为区域算力枢纽。“沙岭转型为国际数据园,既是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也是产业升级的象征,”孙东说。
产业推动与政策支持:
激发市场活力,加速转型步伐
施政报告将“加速新型工业化发展”列为重要任务,而“场景招商”则是这一战略的创新举措。孙东解释,过去招商引资是“一个个招”,而现在是“一片片招”,通过提供真实的应用场景,吸引龙头企业与具有引领性的团队来港“扎根”,实现“成片落地”的效果。2025年4月,他曾陪同行政长官访问杭州并专门拜访“六小龙”企业,除了邀请企业在港设立研发中心、国际总部,更重要的是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应用场景。例如,针对“强脑科技”的新科技义肢技术,香港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公营机构试用计划”推出两年先行计划,由政府资助公营机构(如医院管理局)转介截肢人士,联合香港理工大学的相关院系,为患者免费配置新科技义肢(单套成本约10万港元)。这一举措既让香港市民享受到科技红利,也为企业提供了“应用场景”,帮助其验证技术、积累案例,为后续拓展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企业来港很看重香港的国际平台与应用场景。”孙东举例,几年前从北京引进的“驭势科技”,最初在港并无成熟应用,香港特区政府协助其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无人驾驶技术,如今该技术已成为香港国际机场的标志性应用,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多个国家的大型机场都在使用或计划引入。这类案例证明,“场景招商”不仅能吸引企业,更能帮助企业成长,形成“引进—落地—出海”的良性循环。
施政报告提出“下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申请门槛”,将项目总成本最低要求由3亿港元调低至1.5亿港元,同时为企业聘用相关技术人员提供配对资助。此外,2026-27年度即将启动的100亿港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各类市场资本共同参与,期望在十年内推动整体创科产业的资金规模达到1,000亿港元。该基金将重点引导市场资本投向策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为香港创科产业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
支持惠民科研,让科技“接地气”。“创科发展不能只谈技术,更要谈民生。”孙东强调,施政报告中“支持惠民科研”的举措,正是为了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市民,提升生活品质。香港通过“创新及科技基金”引入更多贴近民生的科研技术,覆盖医疗、养老、无障碍设施等领域。他特别提到,惠民科研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为创科产业培育新的增长点。“当一个技术能解决市民的真实问题,它就有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制造及生产线‘升’级支援先导计划”是核心举措之一。该计划采用“政府1:企业2”的配对资助比例,为每家企业提供最高25万港元的资助,预计覆盖约400家企业。孙东解释,这一计划政府不仅提供资金,还会协助企业制定智能生产策略、筛选合适的技术方案、对接服务商资源,确保资助真正用于提升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计划还将在两年后进行成效检视,根据企业反馈调整政策,确保可持续性。
区域协同与全球链接:
立足湾区,拥抱世界
联合北部都会区与河套园区,共同打造跨境创科共同体。北部都会区是香港创科“北拓”的核心载体,而新田科技城与河套园区则是其中的两大关键节点。
河套园区的核心优势在于“跨境”。目前,河套香港园区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的租户正陆续进驻。为加速产业落地,特区政府创新性地允许企业在大楼尚未完全竣工时提前入驻,减少等待时间,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孙东表示,河套园区的目标是“吸引全球资源,服务大湾区发展”,一方面将海外的先进技术、人才、资本引入园区,另一方面通过跨境合作机制,将科研成果快速对接内地产业链,实现“在河套研发,在大湾区转化”。新田科技城则重点解决香港创科产业“有研发、无空间”的问题。其约210公顷的创科用地,将主要布局中试产业、高端制造、数据中心等需要较大空间的业态。
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集群优势升级。“推动早日实现内地数据在合规安全保障下可跨境流动到河套香港园区用于科研”,这一举措被视为大湾区创科协同的“关键突破”。孙东介绍,目前香港已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签订《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合作备忘录》,首项便利措施《大湾区标准合同》已推出,应用于银行、信贷资料及医疗业界的个人信息跨境流通,便利措施现已向所有行业开放,恒常化推行。未来,随著数据跨境流动机制的不断完善,河套园区将成为“数据跨境创新的试验田”,为大湾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此外,最新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已跃居全球首位,这一成绩也印证了大湾区协同的成效。孙东认为,这一排名的背后,是三地优势的互补共赢:深圳强在产业化与市场活力,广州强在制造业基础与产业链完整,香港强在科研实力、国际化平台与市场化机制。 “我们不会刻意追求排名,但会研究排名背后的逻辑,找到提升空间。”孙东指出,此次排名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风险资本交易量”的增长,这反映出香港创科生态正从“重研发”向“研发与转化并重”转变。过去几年,特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推动成果转化的政策:“100亿元产学研1+计划”支持大学技术转移,“大学科技初创企业支援计划”每年为每所高校提供超1,000万港元支持学生创业,政府辖下的创科创投基金及科学园、数码港的基金累计投资11亿港元,带动业界投资超180亿港元。这些举措让香港的创科生态更具活力,也为大湾区创新集群的升级提供了支撑。
加强国际合作,当好“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香港创科发展离不开国家支持,也需要全球视野。”孙东强调,香港的定位是“国际创科交流的枢纽”,既要协助内地企业“出海”,也要将全球优质资源“引进来”,通过双向通道建设,实现“超级联系人”与“超级增值人”的角色。
在“引进来”方面,第三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是重要载体。该平台聚焦可持续发展、能源、先进制造及材料等领域,旗下的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上半年陆续成立。孙东表示,这一平台的优势在于“国际化合作”——通过与海外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建实验室,将全球的智慧资源引入香港,同时也为香港科研团队提供了参与国际项目的机会。在“走出去”方面,香港国际创科展与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是两大核心平台。孙东透露,2026年香港国际创科展将于4月13日至16日举办,同期将继续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2025年的峰会吸引了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000名嘉宾出席,创科展则汇聚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约500家参展商,促成了多项投资与合作项目。2026年的展会将邀请更多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参与,帮助内地企业对接国际市场,同时也将香港的创科成果推向全球。
此外,香港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也在逐步推进。除了参与国家嫦娥八号任务,研发月球表面机器人,香港还计划利用自身的国际化优势,助力国家航天产业“出海”。
AI发展与人才战略:
抢占未来先机,夯实人才根基
AI全面赋能,从政务革新到民生服务。人工智能是香港创科的“关键赛道”,而“AI效能提升组”的成立则是其中的标志性举措。孙东介绍,该小组由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担任组长,将于2025年11月订定工作计划及时间表,核心目标是“统筹和指导政府部门有效应用AI技术,提升政务效率与服务质量”。
施政报告提出“明年内推出涵盖100个政务环节的AI工具”,2027年内将这一数量增至200个,孙东表示,这一目标并非简单的数量堆砌,而是要确保每个AI工具都能真正解决问题、提升效率,例如“智方便”平台将新增“AI助手”,帮助市民更便捷地办理政务服务。
孙东强调,香港发展AI的优势不仅在于算力与资金,更在于“数据与国际化”。香港拥有国际化的数据资源与开放的科研环境,能吸引全球AI企业来港发展;同时,香港的法律体系与国际接轨,在AI伦理与数据安全方面的规范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
在“吸引人才”方面,30亿港元“前沿科技研究支援计划”是重要抓手。在“培育人才”方面,香港注重“产学研结合”。在“留住人才”方面,香港则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吸引力。除了完善的科研设施与资金支持,政府还在北部都会区规划了“创科人才社区”,配套住房、学校、商业设施;同时,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创科赛事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让人才在香港既能实现事业发展,又能安居乐业、快速融入。
专访最后,孙东用“顶天立地”总结了香港创科的愿景:“‘顶天’是在前沿科技领域力争世界领先,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立地’是让科技真正服务市民、赋能产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新动能。”他表示,从《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的发布到如今各项政策的落地,香港创科已从从“蓝图”走向“实景”——三大研发院即将投入运作,河套与新田科技城建设加速,AI应用逐步普及,人才不断汇聚,这些都让香港离“国际创科中心”的目标越来越近。
“香港的创科发展,必须紧贴国家所需、发挥香港所长。”孙东强调,在国家“十五五”规划与大湾区建设的战略机遇下,香港的创科优势将进一步凸显;同时,香港也将以“有为政府+高效市场”的双轮驱动,持续优化创科生态,吸引全球资源,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与全球创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