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叶刘淑仪在《紫荆》杂志专访中透露,为破解香港科技发展困境,她不仅创办汇贤智库,更自付成本组织国际学术团队撰写政策研究著作,尽管成果并未获当时特区政府重视。叶刘淑仪在访问中表示,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回港后,她意识到香港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长期受港英时代“自由放任经济主义”影响,回归后官员仍承袭这一思路,导致政策上“完全靠市场推动”,缺乏主动规划。“港英年代是短期管理,不可能把‘国之重器’投在香港,自由放任经济很适合当时”,但回归后延续这种思路,就让香港科技发展“晚了20年”。她决心通过深度政策研究提出破局方向。
她在访问中介绍了这份2010年出版的政策报告《创新政策与自由放任的局限性——比较视角下的香港政策》(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Limits of Laissez-faire-Hong Kong's Policy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的诞生过程,尽管最终这份报告并未得到当时特区政府的积极回应。
叶刘淑仪继续表示,现在搞“北都”不容易,投放很大、时间很久,就是因为“晚了20年”。她对《施政报告》“北都发展”内容深感认同,并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北都发展必须“破局”,“肯定要用破局的手法打破过去的很多程式定势,要不然20年都干不好”;第二,重视人工智能,“应该从公务员开始”,比如用人工智能取代翻译及基础文书等工作,“提升效率”,她认为“政府用人工智能工具其实比私人机构还晚,所以特首提出这个要用“AI效能提升组”很重要”;第三,推动公务员改革,核心是“加强责任感”,“就是这个责任不要推,负责执行的部门要增加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