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 徐安龙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不仅承载著千年的文化积淀与医学智慧,更在新时代被赋予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近年来,中医药在全球健康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慢性病管理、疑难病症治疗以及疫情防控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如何实现中医药的高质量发展,并推动其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逾120国认可并使用针灸等中医药疗法
截至目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已有超过120个成员国认可并使用针灸等中医药疗法,35个国家出台了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25个国家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医疗保险体系。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医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和认可。
2019年,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传统医学章节,标志著中医药正式进入世界医学体系。这一历史性突破为中医药的国际认可和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2020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正式将针灸纳入报销范围,以应对美国日益严重的疼痛问题及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中医药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更显示了国际医疗体系对中医药疗效的认可。
此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发布超过1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这些标准涵盖了中药材质量、针灸器具、中医药术语等多个领域。这些标准不仅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技术规范,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国际通行的质量评价体系,为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国际认可创造了条件。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中医药国际化不仅体现在技术和标准层面,更体现在文化认同和学术交流层面。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际中医药学术会议、研修班、文化展览等活动层出不穷。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更增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对中医药的理解和认同。

以系统化框架支撑国际化发展
中医药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必须建立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这就需要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形成支撑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的系统化框架。
标准体系建设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工程。完善的中医药标准体系应当涵盖中药材种植养殖、采收加工、炮制工艺、质量控制、临床诊疗、疗效评价等全链条环节。近年来,我国在这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除了在ISO框架下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外,还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等组织框架下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组织标准。
教育体系创新是中医药国际化的人才保障。要实现中医药国际化,必须培养一大批既精通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又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构建与现代医学教育相融合、与国际医学教育相接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要加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注重临床实践能力训练,强化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同时,还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中医药人才。
科技创新体系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核心动力。中医药要实现国际化,必须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用现代科学语言阐释中医药的理论内涵和作用机制。这就需要加大中医药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中医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的交叉融合。同时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等方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共同攻克中医药国际化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
多维度多层次推动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国际化需要通过多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政策支持是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保障。国家层面首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中医药国际化发展专项规划,从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系统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为中医药国际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战略制定,推动中医药纳入更多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
海外中医药中心作为集中医药医疗服务、人才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播的多元平台,是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载体。截至2023年8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我国已建成30个高质量海外中医药中心,累计服务外籍患者500余万人次,培训外籍人士近100万人次。
产业合作是中医药国际化的务实路径。通过商业化运作,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2025年9月,珍宝岛药业参股企业安徽九洲方圆制药有限公司与韩国最大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京东药材市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致力于打造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这种产业层面的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中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除了传统的中药材贸易,中医药产业合作还在向更深层次发展。包括中医药诊疗设备、健康产品、养生服务等在内的中医药全产业链都在积极探索国际化路径,通过并购、合资等方式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建立本土化的生产和营销体系。这种深度的产业合作,为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更加稳固的商业基础。
这些实践探索表明,中医药国际化正在从单个点上的突破向系统化、整体性推进转变。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发展,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用国际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
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理念的传播。如何用国际语言讲述中医药故事,构建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成为推动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环节。例如,出版外文版的中医药科普书籍,制作反映中医药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语电视剧和电影等。
数字化平台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在数字经济时代,通过数字化手段传播中医药文化,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广泛的国际受众。通过构建融合数字展陈、云体验、健康管理、远程诊疗、跨境电商等多重功能的“中医药国际传播元宇宙平台”,帮助用户建立对中医药的直观认识、获得个性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方案、沉浸式体验中医药文化。
新媒体传播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随著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文化传播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医药文化传播要善于运用这些新媒体平台,开展“中医药+X”跨界传播,打造中医药文化IP,制作多语种的中医药科普短视频,与国际知名博主、网红合作推广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中医药在国际受众中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文化适应策略是中医药国际传播的必要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方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采取差异化的传播策略。在国际传播中要注重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译、叙事逻辑的在地化改造以及价值体系的共鸣构建。同时,还要加强与海外知名媒体的合作,通过国际合作制片、联合采访报道等方式,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通过这些多维度的文化传播策略,可以逐步构建起中医药国际话语体系,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认同度,为中医药国际化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建议设立“国家中医国际中心”
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与国际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和多方协同推进。建议设立“国家中医国际中心”,整合资源,打造集医疗、科研、人才培养、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国际化平台。同时,建议设立国际中医药发展基金,支持海外中医药中心建设,推动中医药标准化、本土化、国际化融合发展。
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进程中,中医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坚持守正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化为路径,让中医药为世界健康事业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