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陈清霞:以创新理念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紫荆网

【紫荆专稿】陈清霞:以创新理念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

日期:2025-09-3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全国政协委员 陈清霞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题,将改革、创新理念贯穿全篇,立足更高起点,从香港发展新时期出发,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特有优势,积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全面、深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学规划香港发展蓝图。体现了特区政府创新思维、变革作为和务实作风,展示施政政策的连续性、前瞻性,突出短、中、长期政策及治理的重点和任务,具有超前视野,全局谋略,过硬举措,操作性更强,彰显改革破局坚定决心和毅力,展现香港新阶段新发展昂扬奋发气象。

陈清霞

《施政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北部都会区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推动科创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合作的主要基地。北部都会区开发建设具有“一国两制”特色,需要创新模式和开辟新径。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北部都会区的基本规划已经完成出台,现时是加快发展期,是提速建设和引进现代产业、重大项目的最佳衔接期。今次《施政报告》为加快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规划、制定了清晰路径、政策支持和具体措施,回应了社会期待与需求,为产业发展与区域融合注入新动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开发建设。

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与专业化分工

《施政报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长官领导的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下设三个专责工作组,创新治理机制,强化协同效应。该机制架构有助于打破过往政策推进中的行政壁垒,实现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有效解决大型项目中存在的部门协调不足、决策链条过长等问题,更好指导、高效推进北部都会区系统发展、全面建设。

设立发展委员会凸显特区政府对北部都会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协调功能和实施执行力,从最高层面统筹、指导、推动这一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专业化工作组的职能分工。三个工作组分别聚焦发展与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建设及跨部门规划协调,由特区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和副司长负责,展现精细化与专业化的管理思维和科学决策。

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重点研究创新开发模式,如公私营合作(PPP)和产业绑定机制等。以开放态度和创新做法,审视、批准最适合北部都会区的不同园区、不同地块的发展方案,加速产业进驻。如洪水桥23公顷物流园区将成立园区公司,预计今年底提交具体方案,明年投入运作。

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负责统筹90多公顷大学城用地的发展与运营,分阶段适时推出地块,确保基础建设与院校进驻无缝衔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基地。

规划及发展工作组协调规划交通、环保、房屋等方面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和配套设施按期到位,以完备环境配合企业进驻。加强对私人发展项目的审批与进度监管,保障所需项目如期落地。

三个工作组直面北部都会区开发建设中的关键挑战,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存在问题,致力引入市场资源与灵活开发模式,深入推动产学研融合并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持,强化政策协同,以使土地供应与基建配套同步推进。

为使三个工作组更好履行职责和发挥作用,建议在现有机制架构中进一步扩大业界参与,设立由企业、学术界及专业人士组成的咨询组织,提供多元视角与实践经验,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更好助力区域加快建设。

“拆墙松绑”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施政报告》在土地开发方面提出多项创新政策,旨在透过制度创新与模式突破,加快北部都会区建设步伐,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融合发展目标。

法规创新与行政简化。特区政府将制定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的专属法例,计划于明年内完成立法。该法例旨在:授权设立法定园区公司,开通专项拨款渠道;促进跨境生产要素流动,简化建筑图则审批;推行规划调整与土地赔偿的加速机制。此外,著重推出六项行政措施,包括片区开发、分阶段推进及按实补价等,透过“拆墙松绑”,简化运作程序,鼓励公私合作,提升开发效率。

创新模式与实践案例。“产业绑定”双信封制是创新的土地出让模式,要求投资者考虑土地出价的同时,制定、提交详细的产业发展方案,有效避免“有园无业”及拖拉项目等问题,使土地资源真正用于产业发展。透过与龙头企业合作,政府可借助其市场资源与技术优势,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洪水桥片区将作为首个试点,于今年四季度招标,采用“双信封制”,强调产业内容和质量。推行“1.5级开发”模式,允许企业在产业用地上兴建临时设施,加快项目启动与市场参与;土地赔偿金额可抵消发展项目中的补地价,为业权人提供更大诱因参与政府主导开发。

大学城与产业深度融合。透过高校资源与产业需求相结合,高校为产业提供人才与科研支持,企业则为高校提供实践场景与市场导向,打造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大学城用地90余公顷,将分批次推出并与交通、住房等配套同步建设,以实现“建成即进驻”目标。透过引入国际成功案例,如美国硅谷、新加坡纬台科技城等,强化产学研协作,把北部都会区打造成为面向全球的科技与创新重要枢纽。

为更好推进创新发展,建议参考国际“土地价值捕捉”做法,建立产业导向的开发机制,将土地开发带来的增值收益,重新投入基础建设与产业培训,形成良性循环支持北部都会区长期发展;进一步明确洪水桥产业园区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枢纽功能和定位,推动发展成集物流、贸易与高端制造业的“供应链+”核心平台,透过金融及科技赋能,加强与香港国际机场和港深西部通道的协同效应,提升区域竞争力。

专班机制精准发力

《施政报告》提出一系列招商引资与产业扶持政策,旨在吸引重点企业、汇聚国际资源,为北部都会区注入加快建设和持续发展的更大动能。

政策配套与招商成果。税务豁免、如豁免生命科技和AI企业首5年利得税等,及快速审批通道等政策措施,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招商方式和标准接轨。至今已有80家前沿科技企业落户,带来近500亿投资和近两万个就业岗位。第一批重点企业包括国际级医药和科技公司,丰富了北部都会区的产业结构。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政府主导的耐心资本,持续支持创科和策略产业,为本港经济转型增强动力。

专班机制的高效服务。“内地企业出海专班”、“留学香港专班”的设立,凸显特区政府对企业和人才需求的重视。专班机制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企业在落户、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国内外人才落户提供全方位支持。这种精准服务模式在未来建设中会发挥更大作用,收到更好效果。

产业可持续发展配套。为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北部都会区将推广区域供冷系统,并透过公私合作模式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税务及楼面面积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有助于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化作为绿色创新枢纽的定位。

为吸引、引入更多项目和人才,建议立足北部都会区定位,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与推进、服务“一带一路”结合起来,瞄准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有的放矢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内地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力度,加强交流沟通,寻找更好合作。

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的规划、政策和举措已制定出台,展现特区政府的远见卓识、决策科学和坚定决心。现在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社会各界凝聚共识、把握机遇,同心协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加快建设。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10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江心雨 校对:孙艺宁 监制:张晶晶
【紫荆直播】香港同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六周年国庆文艺晚会
1200架无人机点亮湾仔海滨 庆贺祖国76华诞
23分钟足本重温|香港举行国庆烟花汇演 3万枚烟花闪耀维港
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位黄岩岛领海领空及周边区域组织战备警巡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