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纬纹
近日笔者偕家人赴华东度假,亲历苏州与上海两地民宿的天壤之别。苏州的民宿前台空无一人,冷不防冒出个睡眼惺忪、衣衫不整的少年,不仅未有任何迎宾之礼,更要求我们14点后才登记入住,人便转身离开;入住登记手续烦琐,令主客双方都焦躁无比;房间虽大却毫无特色,无法让我留下深刻印象。而朱家角的民宿虽未见房东真容,却借由微信高效对接;全屋精致的橡木家具与古宅风格的精妙融合,令全家人踏入屋内即连声赞叹。纵使后者房价高出数百元,那份物超所值的精神愉悦却是不容置疑。
这鲜明对比,恰似香港服务业现状的缩影。一边是高端专业服务昂首阔步,一边是零售、餐饮在寒风中挣扎。后者业界常把现况归咎于租金高企、人力成本高昂、北上消费大潮等“不可抗力”因素。香港并非首次面临结构性变革,在每一次经济演变浪潮中,既卷走“时运不济者”,也托举起“破浪前行者”。后者的成功,除了“时势造英雄”,更多是他们把目光投向可控领域,成功觅得对的出路。在体验消费主导的今天,传统行业能否“换种活法”,关键在于能否挖掘并升华其独特价值。笔者尝试从香港特色、社区特色、产业特色与个人特色四个维度,结合企业内在禀赋,探索零售与餐饮业的增值重生之道。
香港特色:深度激活城市的文化灵魂
香港的独特魅力,绝非仅是购物天堂的刻板印象。其百年中西交汇的历史沉淀,塑造了无可替代的城市文化肌理。零售与餐饮业者若能深掘这丰富的文化宝藏,应可创造稀缺体验。可以想像,若药房不再囿于固化的左右两排货架和老中医应诊格局,而是融入凉茶铺与中医药文创,顾客购买的便不只是药品与周边,更是享受一份承载街坊情谊的人文关怀与体验中医对全人健康的料理。
庙街作为市民的集体记忆与热门旅游景点,其夜市可在传统摊档和大排档基础上作出文化融和。政府与庙街商界和社会人士联手,精心策划重现老香港市井烟火与江湖情义的沉浸式场景;甚至进一步突出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打造融入大排档的港式酒吧街。市民与游客带走的将不只是纪念品或一顿饭,更是亲身感受“港风”的洗礼、对城市脉搏的真切触摸。唯有深耕本土文化、发掘独特性,才是对抗同质化恶性竞争的出路。
社区特色:精准捕捉社区的温度
香港的社区各具特色,例如深水埗的手工匠人精神、赤柱的悠闲滨海风情、西贡的渔村野趣,皆是孕育特色商业活动的沃土。零售与餐饮若能扎根社区脉络,不只能与街坊建立超越交易的纽带,亦能从社区特色中获取灵感与机遇,如九龙城旧机场一带便成功构建旧机场、本地与泰国文化融合的环境,不仅泰式餐饮已成为该区标志,更成功建立以泰国新年泼水节为题材的定期活动文化,吸引不少市民参与。
按此联想,深水埗的文青咖啡馆可在地区人士协助下,联手布行、扎根社区的时装设计师、时装店等合作伙伴,一方面在咖啡馆内定期举办小型布匹发展史或时装设计等专题分享会与展览,打造社区文化客厅形象;另一方面策划串联这些行业店舖的“寻味深水埗”社区导赏,彰显地区小店和深水埗的独有情怀。通过这种“社区共生”模式,为业界和社区寻找出多赢方案。
产业特色:刻意打造场景释放专业价值
香港诸多传统行业拥有深厚的专业积累。珠宝、海味、高端订制等行业,其核心价值在于精湛工艺与专业底蕴。若从业者能善用线上和线下渠道双线并举,以权威身份释放“专业知识价值”,必然极具重大市场潜力,也是活化传统产业的关键。
林立旺角弥敦道两旁的连锁珠宝店,可辟出半间店的空间定期开设工作坊,展示钻石切割的鬼斧神工或珠宝设计背后的文化底蕴,让客户更深入了解其心爱宝贝的诞生历程。同理,上环的海味店可联手就地开设“识材识食课堂”,传授辨别乾鲍鱼和花胶品质的秘诀,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烹饪方法以发挥食材的最大效益;顾客的购买行为便可升华为对专业知识的投资。高级餐厅除了立身于优雅环境与高质食材,更可在详述食材溯源故事与主厨的创作哲学上“大做文章”,让食客获取品尝美食与味觉叙事文化的双重享受。当消费者为专业背书与独特知识体验付费时,对价格的敏感度自然下降。
个人特色:以独特的人情魅力提升体验价值
服务业的本质终归于“人”,电影《洛奇:勇者无惧》中洛奇开设的餐厅正是以他亲身分享其过往战绩作为卖点。唯有鼓励从业者释放个人魅力,才是塑造店舖差异化之途;在自动化浪潮下,个性化服务反而更显珍贵。
也许,餐厅小店老板亦可分享其起起伏伏的创业经历与贡献社区、服务长者的故事。10分钟快剪店的发型师也不因店舖的特殊性而埋没其专业审美能力,仍全心全意与客户沟通、为客户打造契合个性的形象设计。小书店店主凭借独到选书眼光成为读书人的“知己”,让书店升华为精神驿站。这种由“人”散发的真诚魅力,是演算法永远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结构性挑战,香港服务业的前路在于放下对“不可抗力”的执念,以匠心深耕自身的独特价值,方能在体验经济的浪潮中破茧重生。这蜕变之路虽非坦途,却是香港服务业重生的必由之径。
(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副研究员、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