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李梓敬
特区政府自2022年底推出“抢人才”政策以来,成绩斐然。短短3年间,包括“高才通”在内的各项人才计划,已吸引逾22万人才来港,远超原定目标。如何确保人才真正在港扎根,特区政府需要持续完善生活、产业等政策配合,让人才大展所长,以利香港优化人口结构、加强产业升级,为香港高质愿景奠定更坚实基础。
超过22万人才来港,为香港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注入活力。不过,有意见反映,部分获批人才未有长期在港居住和工作。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多重原因,例如在港深融合、大湾区一体化日益紧密的背景下,跨境通勤成为不少专业人士的选择;香港居住、生活的成本较高,亦影响了部分人才在港定居的意愿。
加快产业升级 提供优质机会
近期,“考试移民”的现象亦引起社会关注。部分打算透过人才计划申请来港的人士,同时为子女申请受养人签证来港,以“本地生”身份入读本港院校,但家长本人并未在港从事实质性工作。这种情况偏离了人才计划吸纳优质人才、促进经济发展的初衷。教育局已经采取行动,宣布从2027/28学年起,透过“高才通”来港的人才,其子女要申请大专资助,须在入大学前在港居住满两年。这是完善政策的积极举措,确保香港教育资源公平运用。
要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所长,为香港发展作贡献,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目前,特区政府大力推动创科等新兴产业发展,但相关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加快升级,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香港须完善人才与企业的对接机制,建立更有效的招聘平台和职业发展支援机制,令人才找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住房亦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香港楼价高、租金贵,对不少中产专业人士构成生活重担。特区政府可以考虑推出针对性优化措施,例如为符合条件的人才提供过渡性住房安排,或与私人发展商合作推出长租公寓项目,以市场化方式缓解人才的住房压力。
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特区政府也需要做好承载能力评估和资源规划,既要确保新来港人才及其家属能够享受基本服务,也要避免对本港居民造成较大影响。这需要特区政府各部门通力合作,做好前瞻性规划及资源投放。
振兴教育产业 推广“留学香港”
有本地家长担心子女的升学机会受到影响,这种担忧可以理解。在本港学龄人口下降的背景下,来港人才的子女来港接受教育,可以纾缓本港学龄人口不足的问题,适度开放教育资源,满足人才子女就学的需求,有其合理性。当然,特区政府要建立公平、透明的制度安排,保证不会影响本港学生的升学机会,回应社会的关注。
特区政府可以参考外国的经验,例如实行分级收费制度,让不同身份的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对于基础教育,可以在确保本地生的升学机会的前提下,在直资学校等特定类型学校进行有限度的开放试点;对于高等教育,可以在维持现有本地生学额的基础上,通过扩充整体容量,吸纳更多非本地学生。
香港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五所大学位列全球百强。但与英国、澳洲等国相比,香港教育服务对经济的贡献偏低。发展教育产业不仅可以吸引人才,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值得特区政府认真研究、积极推进。
特区政府应制定清晰的教育产业发展策略,明确将“留学香港”定位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同时,优化外地学生的签证政策,完善学生在港的生活配套。
吸引优秀人才,实现把香港发展成为“千万人口大都会”的目标,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生态。这不仅包括吸引人才的政策,更要有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配套措施。特区政府应建立人才政策的定期检讨机制,根据实际效果,及时调整政策方向;加强跨部门协调,确保住房、教育、医疗等配套政策能够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建立完善的人才支援服务机制,为新来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协助他们更快融入香港社会;特区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确保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