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辉
英伟达(NVIDIA)H20芯片近期获美国解禁,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原本被视为中美科技博弈中的一项“缓和信号”。然而,随着“后门”疑云浮现,中国网信办迅速出手,正式约谈英伟达,要求厘清芯片的潜在安全风险。这场围绕着芯片的角力,早已超越商业纠纷范畴,是一场事关国家命脉、数据主权与科技主导权的隐形战争。我国必须掌握自主可控的芯片技术,确保国家安全,同时促进创科产业蓬勃发展。
有消息指出,H20芯片可能内置具备追踪定位、远程关闭等功能的“后门”设定。英伟达虽多次否认,并强调芯片已通过中国信息安全中心测评认证,但芯片封装与底层代码的高度隐蔽性,使外界根本难以穿透验证其真实运作机制。更关键的是,软件更新的主导权完全掌握在英伟达手中,意味着今日的“安全”,可能在明日一次远端更新后化为乌有。
今年5月,美国有国会议员提出法案,要求在出口芯片嵌入监控功能,意图透过技术手段掌控他国数据与运算资源。若法例获通过,美国芯片的“后门”,更会成为明文规定。有人工智能专家揭露,芯片可设定在特定指令下切断供电或篡改计算结果,若应用于金融、能源、军工等关键领域,恐导致系统瘫痪、数据外泄,甚至威胁国家安全。此外,H20芯片据称可回传资讯至新加坡数据中心,美国商务部更被指拥有实时查阅权限,明显违反中国信息安全红线。
反击“技术殖民” 提升自主研发
事实上,美方容许H20芯片出口中国,并非出于善意。白宫直言H20并非“最新最佳”的产品,美国商务部更坦率表示,此举是为维持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依赖。这是一种“技术殖民”策略,透过输出性能受限的芯片,削弱中国自主研发能力,延缓中国的科技自主进程。
所以,H20的解禁与其说是让步,不如说是战术调整——美国既想赚中国市场的钱,又不愿放弃压制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这种“技术输出即控制”的逻辑,正是中国必须警惕的核心。央视“玉渊谭天”发表的文章一语道破:“当一款芯片,既不环保,也不先进,更不安全时,作为消费者,我们当然可以选择,不买。”这不仅是消费者的选择,更是攸关国家安全的战略抉择。H20争议如同催化剂,引爆市场对纯国产、安全可控算力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如今,中国芯片业已取得重大技术突破,例如华为升腾910C性能优于H20,但是产能未能跟上需求,要全面取代海外芯片仍需时日。故网信办对H20安全性的质疑,引发内地企业重新思考采购外国芯片的风险,为中国制芯片争取和保留市场空间。这不仅是一次监管行动,更是一场算力安全的战略升级。
尽早立法保障网络数据安全
是次网信办出手,其法理根基源于《网络安全法》及《数据安全法》。反观香港,我们在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法规构建、监管能力仍有明显不足,需要尽快弥补。当我们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数据流动、拥抱数字经济融合时,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守护国家安全红线是大湾区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的根本前提。
目前,香港虽有《个人资料(私隐)条例》,但对于芯片安全和相关技术的规范仍存空白。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香港应加快立法步伐,参照内地《网络安全法》与《数据安全法》,制定符合香港情况的科技安全法律框架,保障资讯安全。
英伟达H20芯片的“后门”疑云,揭示了技术信任的脆弱性,凸显了科技自主的迫切性。在算力即国力的时代,芯片不只是产品,更是国家安全的载体。这场由H20芯片安全性掀起的风波,其本质是科技霸权对自主发展权的压制,是对国家数据主权赤裸裸的侵蚀。
我们必须正视现实,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导向,从核心技术攻坚到安全标准确立,以举国之力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国产算力基座。这不仅关乎产业发展,更是数字时代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因为真正的安全,永远深植于自主创造的土壤之中。唯有如此,方能在科技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