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于儿童的传染病。香港的高峰期通常在5月至7月,而10月至12月亦有机会出现较小型的高峰期。
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鼻涕、唾液、破损的水疱、粪便及受污染物品而传播。患者在病发首星期最具传染性,而病毒可经由其粪便排放达数星期。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及肠病毒71型等肠病毒引起,而肠病毒71型引致的手足口病备受关注,是因为它较有可能引致严重并发症,例如病毒性脑膜炎、脑炎及类小儿麻痺症瘫痪等,甚至死亡。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约为3至6天。
病情初期通常出现发烧、食欲不振、喉咙痛和疲倦。发烧后一至两天,口腔可能会出现疼痛的疮,初时呈细小的红点和水疱,然后会形成溃疡。手掌、脚掌、臀部及生殖器等部位也可能带有小水疱的红疹。
大多数患者病征轻微,通常在 7 至10 天内自行痊愈,但少部分个案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采取预防措施
为提高大众的警觉,预防手足口病,卫生署一直透过不同的途径,向公众、院舍、学校、医护人员和各持份者传达预防手足口病的健康信息。家长和照顾者亦可注意以下预防措施,减低感染风险:
- 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经常用枧液和清水彻底洗手,尤其在接触口、鼻或眼、处理食物及用膳之前、如厕及接触水疱之后。
- 洗手时需搓揉不少于20秒,并用纸巾擦乾。由于酒精搓手液可能无法有效杀死某些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例如肠病毒71型),因此洗手仍是最彻底的清洁方法。
- 咳嗽或打喷嚏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后立即弃置于盖上垃圾桶内,并彻底清洁双手。
- 用膳时使用公筷公匙,不要共享食物和饮品,亦不要共用毛巾及个人物品。
- 避免与患者有亲密接触,如拥抱或亲吻。
- 如感到不适,应避免上学或工作,及早求医;并避免处理食物、照顾儿童、长者或免疫力弱人士。
-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清洁与消毒经常触摸的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使用1比99稀释家用漂白水消毒,等待15至30分钟后用水清洗并擦乾。金属表面则可用70%酒精清洁消毒。
- 若需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先用吸水力强的即弃抹巾清理,再用1比49稀释漂白水消毒,等待15至30分钟后清洗。
- 确保家用漂白水在有效限期前使用。未使用的稀释漂白水的效能会随时间减退;为确保有效消毒,漂白水应于稀释后24小时内使用。
- 院舍或学校当爆发手足口病期间,应避免安排集体活动,并尽量安排同一组员工照顾相同学生,减少人员交叉调动。
- 即使患者症状改善,在病发首星期仍具传染性。患病的儿童应该避免上学或参加集体活动,直至所有水疱乾涸。如感染是由肠病毒71型引致,患者完全康复(即发烧及红疹消退,以及所有水疱乾涸及结痂 )后仍需要在家休息多两星期才可回校上课。
- 目前并未有疫苗或药物能有效应对手足口病,患者应多喝水和休息,并按需要使用药物缓解发烧、口腔痛楚等不适症状。
监察手足口病的活跃情况
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会持续密切监察手足口病在社区的活跃情况及评估风险。当监察数据显示手足口病的活跃程度有所上升时,中心会进一步加强风险沟通工作,向医生、幼稚园、幼儿中心、小学和中学发信及透过网页、社交媒体等不同渠道发放相关健康信息,呼吁市民加强注重个人卫生并多加提醒身边的小朋友,以减低他们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
最后,呼吁家长细心留意子女的身体情况,若患病的儿童出现持续高烧、反复呕吐、持续昏睡或嗜睡、肌肉抽搐、肢体忽然无力或病情恶化等情况,家长应立即安排患病的儿童求医。
做好个人卫生,预防手足口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