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铭锐
8月5日,一名80岁的士司机撞死菲律宾籍游客,引起社会关注年长司机的情况。事隔一日,葵盛东村77岁独居长者被房屋署职员上门收楼发现离世多时化为白骨,悲剧再次揭开了香港老龄化社会最深的伤疤。这已是12年来香港至少第7宗独居者离世后腐烂见骨的案件。触目惊心的悲剧背后,是逾18万香港独居长者中许多人正面临的无声困境——他们如孤岛般散落在都市森林,一旦突发意外或疾病,求救无门,只能静待死亡降临。
与此同时,上海这座同样面临老龄化挑战的超级都市,正悄然编织一张“科技守护网”。2022年以来,上海在部分区试点开展了高龄独居等老年人家庭智能水表安全监测服务工作,以及时发现、有效防范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风险,充分运用智能水表设备和相应技防措施,为独居等困难老年人提供安全监测服务。2024年9月,上海市民政局出台《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关爱服务行动方案(2024—2027年)》,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智能设备广覆盖。上海将提高智能关爱水平,通过推进应急呼叫装置、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门磁、燃气报警器、智能床垫等设备安装,强化智能预警关爱。至2025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应急呼叫服务将全覆盖。至2027年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智能水表“愿装尽装”,总体安装率不低于60%。
香港幷非没有行动。2023年6月,劳工及福利局在立法会曾表示,截至2023年3月底共约13000名体弱长者接受“家居为本”的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或综合家居照顾服务(体弱个案),约5000名体弱长者接受资助“中心为本”的日间护理中心服务,以及约7000名体弱长者正使用社区照顾服务券。但根据长者进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的资料,接受上述服务的独居长者只有约有4000名。虽然在《2024年施政报告》中,政府表示会把“长者院舍照顾服务券计划”服务券总数增加两成至6000张,让更多体弱长者无须轮候即可入住自选安老院,接受政府资助的护理服务。相较于18万的总量,上述支援无异于杯水车薪。现有的“平安钟”等设备虽有效,但覆盖广度与响应机制仍有明显缺口。当上海正通过智能水表、用电监测等多元设备构建“无感守护”系统时,香港的科技安老体系亟待升级。
香港需构建“智能守护生态”,而非零散设备。 可借鉴上海“多维传感+闭环响应”模式,整合智能电表、门磁运动传感器、跌倒监测仪等设备。这些设备应接入统一平台,一旦发现异常(如长时间无活动迹象、突发跌倒),立即触发“三级响应链”:首先自动联系预设紧急连络人,若无回应则转社区关爱队上门,最后接入消防、医疗等专业救援系统。政府可联合房屋署在公屋率先部署,幷通过津贴计划鼓励私楼长者安装。同时,也需强化隐私保护机制,明确设备数据仅用于安全预警,设备不具备录音录像功能,相关数据不得向第三方传输等,避免隐私争议。
科技需扎根社区治理网络。 杭州的“基层治理四平台”经验同样值得香港借鉴——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社区工作者、管理公司、义工资源,实现“风险预警-快速核查-精准帮扶”闭环。香港可强化地区关爱队与房屋署、物业管理公司的联动机制,结合智能设备数据,对高风险长者(如75岁以上独居、曾有中风史)进行“分级关注”。例如对极高风险长者,系统自动生成每日“安全确认”任务,由关爱队或物业人员执行。
人文关怀是长者安全网的精神保障。高龄的士司机撞死游客的悲剧背后,藏著另一重社会伤口——许多长者需要的不仅是生存保障,更是生命价值的延续。曾有80岁的士司机在报道中坦言“开车是为与乘客聊天解闷”,我们应当看见:香港有大量健康长者渴望参与社会、摆脱孤独。政府应加强发展“长者义工银龄计划”,为活力长者搭建服务舞台。在公共屋邨优化建立“长者互助站”,由低龄长者结对探访高龄独居者;通过区议员办事处招募退休老师、技工开设社区学堂,传承技艺同时建立社交网络;设立“时光银行”制度,让长者服务时数可兑换未来照护资源;这不仅能缓解社区服务人力短缺,更能让长者在付出中重获尊严。杭州“老有所为”计划数据显示,参与义工服务的老人抑郁风险降低40%。
每一次“孤老腐尸”案的曝光,都是对香港这座国际都会文明底线的拷问。香港亟需打破传统思维桎梏,以科技重构长者安全网。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老有所安”的社会承诺。唯有将冰冷的设备嵌入温暖的社区之网,方能让袁女士们的悲剧永远定格在昨天。
(作者系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特邀会员,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