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19日,香港鲗鱼涌居民区附近地盘发现重1000磅的美军ANM65空投炸弹;经历10小时、疏散逾6000居民、使用1000多个沙包,在警方爆炸品处理课十余名队员与其他部门的共同协作下,炸弹危机安全解除。

“香港地下其实能找到很多二战时期未爆的军火,这是香港在处理战争遗留爆炸物技术上,于世界都数一数二的原因。”负责统筹当日行动的高级炸弹处理主任李展超接受采访时指出。
二战时期香港是激烈战场之一,美军在香港多次进行大小不同规模空袭以破坏日军据点。至今,香港市区的地下和水下仍埋藏不少未爆弹药,亦有小型手榴弹等。
“战时被破坏的一些旧楼现在差不多过7、80年,进入重建阶段。以前楼层较低,打桩较浅,而重建会起高楼大厦,打桩会深很多米,隐藏更深的战时炸弹会露出,未来还会继续出现。”
香港地少人多,李展超指出,爆炸品没办法做到转移后再处理,只能将周围居民疏散,现场拆弹,队员需将技术和经验极致化,世界没有一个爆炸品处理部门像香港这样现场操作。
“我们的经验是被逼出来的。”李展超坦言,每个地区有各自特质,如东北三省,今时今日仍处理好多二战日军留下的毒气,这是香港没有的经验。负责当日行动的炸弹处理主任张立得对记者介绍,处理炸弹步骤最主要分两部分,先以水利磨沙机切开炸弹壳,再用可控低温燃烧分别烧毁里面的头尾引信等。

操作仅分两步,实施却相当复杂。
当日香港倾盆大雨,处理炸弹时又处黑夜。“受大雨影响,机器有轻微故障,炸弹亦出现轻微移动、以及炸药被淋湿,导致切割很容易有1、2cm的误差,过程极富挑战性。”
爆炸品处理课于1972年成立,全职队员约30人,后备军约70人,每年都会处理100至150宗大大小小不同爆炸品案件。
目前,他们已处理过6次1000磅的空投炸弹,而除了排除历史遗留危险,应对与时俱变的作案手法,也是一项持续而重要的使命。
“15年来,应该讲不敢忘记每次经验,也要求队员不要只记住特定案件。因为做爆炸品处理,最需要高度经验和累积,令你成为更好的操作员,物理、化学知识反而不是优先考虑。”李展超强调。
据了解,为了完成符合香港特性的爆破任务,爆炸品处理课与内地厂商合作,定制了名为“小熊猫”的机器人,虽然外形跟很多小型排爆机器人很像,但机器手臂、镜头、以及摧毁器系统,全由香港提出概念后制造。特别之处在于,配有两支摇控发射水炮摧毁器及五组实时镜头,主要用于较小空间内的土制炸弹摧毁任务。
“我认为能作好爆炸品处理员是很两极化的人。”张立得则指出,既要守规则,又要跳出框框;既要有团队心,又强调个人能力。当然,对爆炸品的认识,将专业仪器操作深入肌肉记忆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