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中华民族振兴、科技产业变革与全球地缘政治交织的三大格局下,中国汽车产业如何抢占未来制高点?在近日于芜湖举行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车能融合与智能生态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的发人深省的演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必须以全球创新思维,拥抱人工智能,深化车能融合,构建智慧生态,方能从当前的电动化引领者,蜕变为未来全球汽车产业真正的塑造者。

汽车产业变革的本质是“融合”与“重塑”。 陈院士深刻指出,今天的汽车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其动力从内燃机变为电动机,能源从单向消耗的汽油柴油变为双向互动的电力。这一转变是革命性的,它使电动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成为能与电网“友好握手”、与能源系统深度互动的移动智能单元。这正是“车能融合”的核心价值所在,它将催生全新的生态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这场汽车革命绝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能源革命、信息革命通过“人文世界”这一上层建筑紧密联系起来,这正是陈院士所倡导的“四网四流融合”理论的深邃之处。
抢占制高点,必须依靠“科学迭代”与“新生产力”。 陈院士将科学精神的核心归结为“迭代式进步”,即敢于设想、勤于观察、勇于试验、善于分析、精于评估的循环往复过程。这种精神正是推动“新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谓“新生产力”,其通俗易懂的体现,就是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三高”,取代“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旧三高”。纵观历史,科学发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联动,无不依赖于创新驱动与政策的有效配合。
实现愿景,需要清晰的路径与全局的视野。 陈院士总结了中国电动汽车引领世界的核心经验:历经孕育、成长、快速增长的“三阶段”;克服里程、充电、竞争的“三挑战”;依托电池、底盘与动力、充电的“三创新”。他提出了电动健康发展的“创新驱动、政策市场双轮驱动、产品-设施-模式‘三好’、四网融合”的规律。其宏伟愿景是从智能汽车到智能交通,再到智能城市与智能社会,最终实现人、车、路、网的全面融合。
尤为值得深思的是陈院士提出的“六个眼睛(Six Eyes)”全局观,它转化为“六个I”的行动指南:激情(Inspiration)、想像力(Imagination)、创新(Innovation)、集成(Integration)、实现(Implementation)、投资(Investment)。 这要求我们既要有前瞻思维与历史眼光,也要有顶层的整体谋划与脚踏实地的执行力,同时还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
陈清泉院士的论述清晰地表明,中国汽车产业要实现从“最大”到“最强”的跨越,从“引领电动化”到“定义未来生态”的升华,就必须超越传统汽车工程的范畴,深度融合能源、信息与人文,以持续的科技创新和深刻的生态洞察,构筑起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不仅关乎产业兴衰,更关乎如何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创造更美好、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