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杨振宁先生与东莞理工学院一段跨越时空的学术情谊-紫荆网

聚焦大湾区:杨振宁先生与东莞理工学院一段跨越时空的学术情谊

日期:2025-10-2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10月20日东莞报道: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此消息传来,如平地惊雷,令无数人扼腕叹息。杨振宁先生,这位在科学领域独树一帜、成就斐然的巨擘,他的离去,不仅是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无数与他有过深厚情谊之人心中的无尽伤痛。

致敬莞工发展史上最珍贵的财富

生前,杨振宁与广东高校交流密切,他更是用“唯一”来形容自己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这份“唯一”,绝非一时兴起的溢美之词,而是源于他多年来对东莞理工学院倾注的深情厚谊与实实在在的付出。

1993年1月起,杨振宁一直担任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他身体力行,4次慷慨赠墨宝,那苍劲有力的笔迹,饱含着对莞工人的殷切勉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在求知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他6次亲临莞工,每一次的到来,都如同春风化雨,为师生们带来宝贵的学术经验与智慧的光芒。他与师生们分享学习和科研的快乐,那亲切的笑容、睿智的话语,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如沐春风,深受启发。

莞工校园里,有他亲手栽种的3株名木,这些树木宛如他与莞工情谊的见证,历经风雨,依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象征着杨振宁先生对莞工的美好祝愿与深厚情感。此外,他还先后设立杨奖(杨振宁奖学金)、杨楼(杨振宁教研楼)、杨班(杨振宁创新班)……这些举措,无不彰显出他对莞工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奉献。

杨振宁先生与东莞理工学院的情缘,就像一首悠扬的乐章,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深情与期待。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莞工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也为无数学子树立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榜样。如今,斯人已逝,但他与莞工的情谊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莞工发展史上最珍贵的财富。

32年光阴似箭永存君心

1993年1月13日,杨振宁受邀莅临东莞理工学院访问,开讲世界物理学前沿学术信息,并欣然受聘为该校名誉校长,留下了墨宝“学而知不足”,被确定为莞工校训。

至此之后,杨振宁先后于2008年2月、2009年5月、2012年4月、2014年6月和2017年4月亲临莞工指导。自此,他与这所高校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来,他始终心系莞工的发展,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时刻关注着这所年轻学府的成长与进步。

2009年5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进入最后的认证与选址阶段,东莞市成为重要的候选城市。但项目建址周边的群众,对中子源的了解认知有限,许多群众都在疑惑,甚至提出了质疑。当年5月17日,杨振宁带着弟子韦杰博士来到东莞理工学院,走进师生和市民群众当中开讲了两场学术讲座。

2012年4月,杨振宁莅校出席东莞理工学院20周年校庆时,与一同出席校庆活动的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工程总指挥、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和生会谈时强调指出:“争取到散裂中子源实验室落户东莞是一个深谋远虑的远程投资。中子源造成之后,将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云集东莞,应用该技术服务工业和做科学研究,到时候在中子源实验室附近就需要建一个跟科学研究有密切关系的研究所或一所大学。”为此,杨振宁希望东莞理工学院“抓住这次机遇,成为与散裂中子源实验室相匹配和互补的研究型大学”。

首允开办“杨振宁创新班”

杨振宁始终关心关注着莞工的进步发展,在京港两地会见校领导及师生代表17次之多。在清华大学校园里、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里,杨振宁听取学校发展情况汇报,与学校领导、师生代表促膝而谈,探讨治学之道、畅叙莞工情缘。

在这十多次会面中,2018年莞工拜访杨振宁恳请他支持开设“杨振宁创新班”尤其值得记下一笔。当年春天,东莞理工学院拟开设国内首个“杨振宁创新班”,意以先生的爱国情怀与科学精神,激励引领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同时发挥学校区位环境优势,瞄准科技产业前沿,整合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学科交叉与文理渗透,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会见前,杨振宁已收阅学校于数日前呈送的电子邮件专报。在听取学校领导的简要汇报时,杨振宁频频点头微笑,不时插话提问。杨振宁认真听取创新班的介绍后,欣然表示:“同意办这个班!相信你们一定能办好!”他还寄语学校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建设国际化应用研究型大学,实现跨越发展目标。

与莞工之情缘国内国外都是唯一

“快30年了,我看见东莞理工学院的成长,我相信以后10年这所大学还将有更重要的发展。”2018年5月,杨振宁回忆初次访问莞工,感慨地说道,“我跟东莞理工学院的关系,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唯一的。”

2022年,在东莞理工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杨振宁向学校赠送了两册图书,分别是《杨振宁传》和《晨曦集》。《杨振宁传》记录了杨振宁的学术生涯、科学成就,蕴涵着他的家国之思。而《晨曦集》收录了杨振宁著写的代表性文章,既有他放弃美国国籍的声明,也有关于加速器、高能物理等热点问题的专论,还有近期科学史研究的代表性文章,兼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社会议题,充分表露了杨振宁的远见卓识与回报故园的拳拳之心。

杨振宁还以视频录制的形式表达对学校的认可,对学校发展建设的关心,并鼓励学校要不断努力,向前沿科技方面进军。拳拳若亲、深深眷爱;面命其切,慈爱其心。一直关心、两尊铜像、三株名木、四次题词、六次到访、十七次会见学校领导或师生……杨振宁先生的每一次关怀、关心,都为莞工的建设、办学、发展提振信心,凝聚力量。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可熠 校对:叶青 监制:苏艺
“紫荆·院士开讲”首次走进香港中学 探索“柔性电子”的奥秘
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融入国家发展大局——2025年紫荆文化论坛在港举行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发布 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
中美将在马来西亚举行经贸磋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