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祖恒
香港作为中西荟萃的国际都会,正迎来巩固人才库的关键时刻。笔者乐见施政报告提出多项积极措施,包括再度放宽本地专上院校非本地生收生比例至五成,显示特区政府对引进人才的决心。然而,吸引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条完整畅顺的人才流动生态链——涵盖教育、实习、就业、认证以至晋升——确保“引得进、留得住、走得出”。笔者认为要以短中长期的思维,制定层层递进的人才部署策略。
短期:优化签证安排便利青年与专才往来
一个多元化、可持续且国际化的人才库,是香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开放的签证制度是人才流动的第一环。随著越来越多内地与海外大学生有意来港实习,不少本地机构亦乐于提供岗位。但现时针对内地在读大学生的短期工作签证安排仍未完善,若本地机构希望聘请内地就读的大学生来港实习,往往需提交繁复文件,审批需时至少四星期,无疑是限制企业吸纳短期人才的意欲。因此笔者建议可考虑在现有“来港受训”签证下增设绿色通道,便利暑期实习此类安排,将更有助吸引青年提早接触香港的职场文化,增强日后长远留港发展的意愿。
此外,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各领域专才需频繁往来参与短期活动。乐见政府自2022年“短期访客计划”推出以来已多次优化,惟过往业界曾有嘉宾因审批未及完成而无法来港出席活动,期望审批时间能再缩短。新一份施政报告提出大力推动AI公务应用,笔者建议可率先引入于此计划,检视并优化审批流程,让这项良策更好地发挥其作用,让人才往来体验更顺畅。
中期:推动职专教育完善跨境资历互认
构建丰富的人才库需要通才与专才并重,职专教育是香港发展的重要支柱。笔者乐见“职专毕业生留港计划”(VPAS)延长试行两年,并新增酒店及旅游相关课程,对补充技术行业中端人才具积极作用。笔者建议待明年首批毕业生投身职场后持续追踪其就业情况,并同时研究允许毕业生在全职工作时修读兼读制课程,鼓励他们持续进修以培养更多元化的技能,亦有助打造“留学香港”品牌。
另一方面,要加快跨境资历认证制度,避免人才因资历认证壁垒难以规划职业发展。自《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一试三证”以来,澳门已有40多个技能鉴定项目与内地互认,香港暂时仅有职训局美容、美发和香港建造学院三个工种职位,可参加“一试多证”。笔者认为,政府应加快步伐,尽快推出更多技术工种的高级课程,例如电工、升降机、船只、飞机维修等,并把相关认证纳入职训局课程的毕业评核,让学生一毕业即可同时获取三地职业技能证书,更好地打通大湾区人才流动的“经脉”。
长期:发挥北都大学城教育优势布局未来人才高地
放眼未来,教育是人才发展的根本。香港拥有五所全球百强大学,科研和教育实力享誉国际。笔者非常支持施政报告提出设立“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并期待在明年公布的发展纲要。笔者期望工作组能吸引更多国际教育机构和院校来港“超前部署”开设据点,在海外留学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香港更要抢占这关键时刻,主动出击,以多管齐下的方式加速游说、牵线搭桥,让更多国际教育机构和知名院校来港设立据点。无论是以短期学术交流中心、非学位短期文凭课程的形式作为第一步,或是与本地院校长期联合办学、共建实验室及研发中心等,都应积极欢迎他们在香港落户。待北都大学城落成后,便可协助这些院校长远进驻,持续吸引世界级人才汇聚香港,正是发挥我们“超级联系人”的功用所在。
总括而言,香港的人才生态已具厚实基础,只要透过制度优化再加强部署,便能让人才流动更畅顺。从短期提升签证效率、中期推进职专教育及资历互认,到长期建设国际教育枢纽,形成层层递进、互为呼应的策略,便能构建真正多元而具竞争力的人才库。笔者相信,无论通才或专才,只要是人才,香港都应张开怀抱,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为香港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作者系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