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辉
近年法国政坛乱七八糟,总理一职犹如“旋转门”,两年更换了6次,并出现有史以来最“短命”的总理(27日)及内阁(任名不到24小时便遭解散)。
法频换总理 右翼民粹续扩张
再者,政府陷入困局,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面对两大问题。首先,马克龙坚持会完成其第2个总统任期至2027年。但若然他无法组建稳定的政府,国家将会陷入宪政危机。从现实角度看,未来两年内政府不可能长期缺令一位稳阵可靠的总理主政。最终,因刚辞职的勒科尔尼(Sebastien Lecornu)暂时解决了上任内阁提名的争议,马克龙决定再度任命他为第6任总理。任命虽然合法,但勒科尔尼“被连任”反映出马克龙“蜀中无大将”,其政治威望正日渐褪色。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一系列政治危机背后,导致欧洲右翼民粹势力的持续扩张。在当前法国三足鼎立的议会格局中,由勒庞(Marion Le Pen)领导的极右翼“国民联盟”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党派主张强硬的反移民政策、质疑对乌克兰的援助、强调“法国优先”及国家主权至上,其政治影响力正从边缘走向主流。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欧洲极右翼势力所倡导的“国家主权优先”、“反移民”、“质疑对乌援助”等政治主张,与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所推行的“美国优先”政策目标同出一辙。这种跨大西洋的政治呼应并非偶然,而是民粹主义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回流的先兆。不仅法国国民联盟势头强劲,意大利总理梅洛妮(Giogia Meloni)领导的“兄弟党”同样以右翼民族主义为根基;德国“另类选择党”(AfD)等欧洲右翼政党的支持度也在持续攀升。
与此同时,在大西洋的另一面,特朗普一上台便大力推行“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大计,全面落实“美国优先”政策。特朗普的战略行为对脆弱的欧美关系构成严峻挑战。华府在特朗普领导下,以商人式的交易逻辑取代欧美传统的盟友关系,例如美国质疑北约的集体防御义务,要求欧洲国家大幅增加军费,甚至乎暗示会减少对乌克兰的军事支持,除非欧洲愿意付款向美国购买武器。如此将安全承诺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做法,彻底动摇了欧美关系的规则化及具共同价值之联盟基础。
在特朗普看来,多边协商效率低,难以实现快速的经济收益,不利MAGA;而欧洲则坚持通过协商一致达成决策,强调制度与规则的稳定性。两种治理哲学的根本分歧,使得欧美在应对俄乌战争等重大国际危机时频频出现裂痕。
更深远的影响是,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不仅削弱了美国作为“自由世界领袖”的道德权威,也间接为欧洲本土的右翼势力提供了政治合法性的支撑。当美国自身背离其长期倡导的多边主义及国际合作原则时,欧洲的民粹领导人便更有底气宣称:“我们也可以优先考虑本国利益。”这种价值观的倒退,正在侵蚀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根基,也使得欧美之间曾经坚不可摧的“共同阵线”变得日益松动。
法政局震荡 西方民主体系缩影
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的政治动荡不仅是国内治理的失败,更是整个西方民主体系政治迷失方向的一个缩影。虽然如此,美国还不愿意放弃对欧洲的影响。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华盛顿深知尽管欧洲整体实力相对衰落,但若他们倒戈,转靠中俄阵营,便会打破全球权力平衡,对美国构成极大威胁。早前美国曾试图拉拢俄罗斯以遏制中国崛起,但随着普京(Vladimir Putin)与习近平在重大场合上频繁互动,显示中俄关系紧密,反映出特朗普的美俄战略友好构想已然落空。在此局面下,美国要确保欧洲继续靠拢自己是无可厚非的。
正因如此,当前欧洲的政治碎片化及右翼民粹势力崛起,对美国而言既是挑战,也可能是一次操控国际局势的机遇。特朗普极有可能凭借欧洲极右政党的政治理念,包括他们对移民的强硬立场、多边机制的抗拒、对北约军费的斤斤计较等,与之重新维系联盟关系,进而间接地主导及影响欧洲的政治走向。从法国“国民联盟”到意大利“兄弟党”,再到德国“另类选择党”,这些右翼势力在某些政策上的取向,都与特朗普主义高度契合,使他们成为美国施加影响力的理想支点。
亲美极右党倘掌权 欧洲将失势
另一深层忧虑是,若然美国透过支持极右势力间接操控欧洲政局的话,可能会引发欧盟内部民主体制进一步扭曲。例如,即便马克龙得以完成2027年任期,但若然其权力被架空,而议会实权掌握在亲美之极右政党手中,法国而至整个欧洲的政策自主性便会名存实亡。这样的美国“长臂式”政治干预,不仅会损害欧洲主权,也将加剧全球地缘政治的对抗格局,危险不已。但愿法国政坛尽快重新振作,返回正轨,避免欧洲失势,以至全球动荡。
【知识库】法总理勒科尔尼政途崎岖
•2025年9月,勒科尔尼(Sébastien Lecornu)被任命为法国总理。
•10月6日,仅上任26天后宣布辞职,成为“最短命”的法国总理。
•10月10日,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重新任命勒科尔尼为总理,强调结束“政治危机”。
•10月12至13日,公布新35人内阁,计划2026年财政赤字降至GDP的4.7%。
•极右国民联盟(RN)和极左(LFI)不满意,提出不信任动议。
•10月16及17日勒科尔尼政府成功避过两项不信任动议。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 、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