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杨振宁精神 激发科教兴国热情-紫荆网

传承杨振宁精神 激发科教兴国热情

日期:2025-10-20 来源:文汇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杨振宁于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一生以科研报国,不遗余力推动基础科研,与香港的教研亦有深厚的渊源,为祖国、香港的科技进步奉献一片赤子丹心,用生命谱出一段壮丽的科学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科技占据了重要位置,杨振宁的科研传奇故事,鼓舞包括港人在内的全体国人,持续关注与支持科研工作,推动我国科研在今天汹涌澎湃的科技大潮中,走在世界尖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功在世界、心怀家国”,可说是杨振宁一生的写照。1922年出生的杨振宁,小时候在图书馆阅读到《神秘的宇宙》一书,触发了他对物理的兴趣。物理这门科学,大多情况下是听不到、看不见,却是时刻存在,包括人们日常接触到的光线热力,以至浩瀚宇宙的星体移动。小小的杨振宁感受到物理世界的趣味,为他走上非凡的人生留下伏笔。

凭着出色的资质以及对物理的热情,杨振宁在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就读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但在当年侵华日军的铁蹄之下,他与许多青年学子一样,难以觅得安心做研究的地方。1943年8月,杨振宁通过了庚款留美公费生的考试,其后到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1948年取得博士学位,继而与同在美国的华裔科学家李政道携手钻研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发表学术论文,一同于1957年取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华人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的先河。

杨振宁取得诺贝尔奖,是源于他在基础科研领域的积极投入,他获奖后更积极提倡基础科研。早在1972年第二次从美国重踏故土时,杨振宁就向时任总理周恩来提出,我国应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事实上,基础科研并非谋求近利之途,往往动用大量资源和时间投入,成果也不是如商业发明般可透过申请专利快速赚取收入,投身基础科研有时被人戏称为坐“冷板凳”。可是,没有基础科研的原理,许多高效能科技应用就无从发明并在人类生活中广泛使用,就如光纤、流动通讯、人工智能等。

今天内地对基础科研作出巨大支持,金额逐年递升,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2,497亿元人民币,占整体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6.91%。杨振宁当年对国家的建言甚具前瞻性,虽久处他乡,却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是流着中华文化的血液,透过自己的经验,思考怎样为中国好、令中国强大。

至2004年,杨振宁贵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多所大学名誉学人,仍为北京清华大学本科生讲授“普通物理”一课,深入浅出讲解物理基础原理,让青年重视科学研究的根本,树立对科研基础的正确态度,这股充满热情、永不言休的治学与育人态度,值得当代诸位科学家的借镜。

杨振宁在1960年代起多次来港任教、开讲座。1964在香港大会堂举办的讲座,座无虚席,之后又在刚创校没多久的香港中文大学讲学,多年来的贡献,令他相继获得多个由香港高校颁发的学术荣衔。他在香港留下的足迹,体现香港具有强大的集聚科研精英的吸引力。本港创新科技署2023年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至今年初国家科学技术部共批准15所实验室的申请,当中12所是由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成,3所为新建,日后会改名为“全国重点实验室”,届时将对全球科研技术与人才有更大的容量。不过,要成就更高更强的科研水平,靠的不只是平台,同样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事关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杨振宁在科研领域刻苦钻研的态度,重视育人的精神,是本港创科发展的重要参照。

来源:文汇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梅肯 校对:李天源 监制:连振海
各界翘楚齐聚香江 2025紫荆文化论坛明日在港启幕
第七届立法会今日举行年结记者会
法国卢浮宫今日重新开门
天文台今早录得今年入秋以来最低温度18.4度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