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世界心脏日」,卫生署今日(九月二十九日)呼吁市民继续积极实践健康生活模式,同时通过「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有效减低因患上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风险。政府一直鼓励全民从小培养健康生活习惯,作为预防非传染病的首要策略,透过全生命周期方式,推广包括健康饮食及限制摄取油、盐和糖,多做体能活动、避免吸烟和饮酒的健康生活模式。特别是在慢性疾病管理方面,政府积极推广「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提供便捷的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服务,以及提供血脂检查,实现「三高全覆盖」。
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是导致本港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更是全球「头号杀手」。去年共有10 111宗(临时数据)因心血管疾病引致的登记死亡个案,占全部个案五分一(19.3%),当中65.1%死亡个案与心脏病相关。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行为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体能活动、不健康饮食和饮酒过量。这些风险因素同时导致超重、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八成心血管疾病引致的早逝个案均可以透过控制风险因素及实践有益心脏的生活习惯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在香港仍然普遍。调查显示,83.9%的15至84岁人士,每日盐摄取量高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建议每日少于5克标准;而超重和肥胖、血压过高、血糖过高及总胆固醇过高的比率,则分别为54.6%、29.5%、8.5%及51.9%。二○二三年度健康行为调查报告显示14.8%的成年人未达到世卫建议的带氧体能活动量,较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的24.8%有所改善。
为提升市民的疾病预防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基层医疗署透过各地区康健中心/地区康健站(康健中心)和家庭医生积极推广「健康人生计划」。及早识别和妥善治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同样重要。政府在二○二三年推出为期三年的「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资助45岁或以上未曾确诊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香港居民,配对家庭医生并于私营医疗市场接受糖尿病及高血压筛查。先导计划今年三月扩展至提供血脂检查,做到「三高全覆盖」。经筛查后被诊断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的参加者可进入治疗阶段,在政府资助下由自行选择的家庭医生继续诊治,以及按健康状况获处方药物,接受专属护士诊所和专职医疗服务。先导计划强化「一人一家庭医生」概念,以康健中心为枢纽,扩阔社区医疗网络。
截至今年八月二十七日(三年先导期的一半),已有超过15万名市民参加,预料能较预期时间提早达致约20万名市民参加的目标;约91 600人(接近六成)已完成筛查,其中约36 800人(约四成)被诊断为血糖偏高,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或高血脂,并已进入治疗阶段。市民如欲了解「慢病共治计划」详情,可浏览「慢病共治计划」专题网站。
二○二五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为「不漏一跳」,向公众宣扬守护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不要错过任何一个预防措施。政府会继续推动市民奉行健康生活,并与社区伙伴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健康生活环境。市民可浏览卫生署「活出健康新方向」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