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亦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特首9月17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以“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为主题。
《施政报告》以最大篇幅阐述各项民生政策措施,体现特首所强调的“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并在拼经济与深化改革上交织发力,反映特区政府以“民生”与“经济”为主轴的发展策略。
强化治理体系方能提升治理水平
《施政报告》将“『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强化治理体系”置于第二章的重要位置,彰显特区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发展固然是硬道理,但拼经济、惠民生的前提,是先巩固治理根基,确保领导力贯穿各级部门。如行政长官所言,虽然部门首长一向对部门表现负上责任,但特区政府至今未将有关责任整体制度化。笔者欢迎他提出建立独立于政府系统的“部门首长责任制”,独立的调查小组可对各级的公务员进行调查,赋予公务员敍用委员会调查职能,目的之一是将“政治任命官员问责制”与公务员的行政问责更有效衔接。
“部门首长”有谁呢?常任秘书长是不是?根据香港政府“一站通”网站,部门首长共有69位(不含常任秘书长),值得留意的是,公务员敍用委员会主席亦名列其中。加上,该委员会主席一向由退休公务员出任,有意见关注该委员会在公众观感上的独立性,建议特首在落实“部门首长责任制”时,审视过往的做法,对《公务员敍用委员会条例》以及其附属法例作出适当的修订。
展望未来,公务员评核、擢升和薪酬调整机制要相结合,最多人倡议检视的“自动跳薪”(增薪点)制度也不容忽视。2024年只有21人因工作表现欠佳未获增薪,公务员事务局长也认为不理想,那还需要什么条件深化此方面的改革?
提速北都发展不靠单一机构
整份《施政报告》贯穿“发展”主轴,“发展”一词出现多达365次,成为最核心的关键词。其中,北都作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幅员广阔,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所需资源投资庞大。因此,笔者认同特首看法,不宜由单一法定机构统筹管理。《施政报告》提出为不同产业园区度身成立一间或多间园区公司、法定或非法定专门机构,实属务实之举。期望特区政府在特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下,尽快订立专属法例,简化行政流程,拆墙松绑,加速推进北都建设。
发挥内联外通独特优势
特区政府多措并举发挥独特优势。笔者关注到特首要求金融监管机构的发展使命更为突出。以金管局为例,其职能除了监管认可机构之外,也具备便利金融服务与产品开发的职能,具体措施包括:建立AI模型评估方法,强化金融系统安全测试;利用与人民银行的货币互换协议,设立新的“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方面,由商经局长督导的“内地企业出海专班”要主动招揽内地企业利用香港“走出去”;律政司副司长则负责推广香港法律服务,协同会计、金融等专业服务,支援内企出海所需,深化国际交往合作。笔者身体力行,今年5月与律政司一起倡议香港的法律和争议解决服务能协助内企出海。过去几年,香港各项建设事业成效显著,成绩得来不易。在特区政府带领下,社会各界齐心协力、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同创更璀璨的未来。
转载自:明报《Money Mon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