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产学研破壁融合 拓国际创科中心-紫荆网

黄锦辉:产学研破壁融合 拓国际创科中心

日期:2025-09-22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黄锦辉

行政长官李家超于9月17日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当中提出多项与科创相关的政策,特别是聚焦在促进科技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TT),笔者非常赞同。

施政报告指出“深圳-香港-广州“于今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GII2025)中跃升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城市集群。此集群的国际论文数目位居榜首,当中不少论文是来自香港5所位居全球百强的大学(港大、中大、科大、城大、理大);然而,在PCT国际专利申请及风险投资上的数目上稍为落后。这现象间接反映出香港在科技成果转移上存在改善空间,而深圳和广州是极佳的合作伙伴。

深港穗扩协同 加快“从1到N“

因此,政府持续优化科技转移机制至关重要,对香港建设“国际创科中心“尤其关键。

创科生态系统(Ecosystem)由上游科研(Research)、中游孵化(Incubation)、下游商品化(Commercialisation)等不同阶段构成。过程中科技转移(TT)做目标是将科研成果(“从0到1“)转化为最终产品(“从1到N“),然后推出市场。具体而言,科技转移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个步骤:首先,从孵化(中游,“从1到n“)转化至产品(下游,“从n到N“)。

政府于2022年推出100亿元的“产学研1+计划“(RAISE+),锐意加强大学和企业协同合作,拉近两者之间的创科文化鸿沟,从而促进科技转移“从1到N“的步伐。过去两年“计划“遂步见效,今年已踏入第三期。为此,及配合香港与内地在产学研协作,深化“深圳-香港-广州“协同效应,加快“从1到N“步伐,笔者认为新一份施政报告所提出的一系列建议会大有作为。

AI产业化产业AI化 国际大趋势

政府着力完善创科生态,积极推进微电子、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研发院建设,以及打造全新的“InnoHK“平台。同时,政府会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由行政长官领导,目的是加快该区建设和引入产业及重大项目,为科创发展筑牢硬件基础。

另外,政府建议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降低企业申请相关项目的门槛,设立引导基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施政报告更建议,“北都区“透过专属法规拆墙松绑、简化程序,促进区域生态链的形成,避免“北都区“陷入前期冷清的困境,从而提升企业与人才进驻的动力,吸引科研企业落户。

关于“新田科技城“建设,笔者多次提出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意见,结合大学的科研上游(如人才培训与应用研究)与企业下游(如科技转移与市场推广),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施政报告对此亦作出回应,强调“AI产业化,产业AI化“是国际趋势。香港应把握地理与科研优势,透过北部都会区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新质生产力带动经济持续发展。

教科人才一体化 教育城试点

另外,施政报告建议“产学创科人才交流计划“,预示着香港教育与创科产业的深度融合将迈出关键一步。“计划“将由政府主导,并透过跨部门协调,旨在打破学界与业界的传统壁垒,促进双向人才流动,一方面,大学教授可参与企业研发,另一方面,科创企业的专家亦可进入校园教学。此举不仅有助于香港的学术及科研优势转化为实质产业的动能,更回应了香港长期以来面对“科研成果难以落地“的问题,并为规划中的“北都大学教育城“(“教育城“)提供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施政报告亦就建设“教育城“方面提出建议。早于2023年,行政长官接纳了笔者于北部都会区设立“以创科为主题的大学园区“的建议,其后更划出3幅用地发展教育城。“教育城“的定位不仅是传统校园的延伸,更是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试验田,将以产业导向为核心,支援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并配合国家科创发展战略。

在规划阶段,“北都统筹办“应积极邀请学界参与设计,确保硬件建设与软性政策(如人才流动机制、知识产权管理)无缝衔接。本地大学(如中大、科大及浸大)已在内地建立校园,积累了不少跨境合作经验。“北都教育城“可借鉴这些经验,通过资源共享与产业联动,强化与大湾区城市的协同效应。例如,尽早落实“一校两园“互联互通政策,进一步深化“深圳-香港-广州“城市集群两地校园的师生交流,并延伸至北都区,结合企业研发需求,提升两地科技转移成效,构建大湾区“教学-研究-产业化“的闭环。

概括而言,笔者认为《2025年施政报告》非常务实,对香港的大学科研落地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扎实的建议,特别在推动“北部科技城“方面。希望政府能尽快落实所有建议。

【知识库】施政报告部分创科政策

•以3大创科园区、5大研发机构为主体架构,推动创科发展,汇聚世界人才。

•创科局推进“香港微电子研发院“开展两条中试线的组装,并于明年内完成生命健康研发院及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的筹建工作。

•提速建设第3个“InnoHK创新香港研发平台“,旗下的研发中心将于2026年上半年成立。

•成立香港太空机械人与能源中心,支援国家嫦娥八号任务。

•商经局研究简化低轨卫星的牌照审批,并推动未来6G应用。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桦加沙”已登陆,天文台晚上8时20分改发3号风球
登陆了!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 十余省份台风雨强劲
“桦加沙”逐渐远离香港,天文台下午1时20分改发8号风球
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 横琴口岸24日4时起全面暂停通关服务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