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止戈为武 大阅兵展战略实力-紫荆网

黄锦辉:止戈为武 大阅兵展战略实力

日期:2025-09-22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黄锦辉

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上中国以一场气势恢宏的大阅兵向世界展示其国防现代化的历史性成就。此次阅兵不仅彰显中国军队的纪律性与战斗力,更完整呈现“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核打击体系,以及讯息作战、无人化作战等新型军事力量。值得深思的是,这场阅兵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甚至刺激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将国防部改称“战争部”的构想。此反应一方面源于美国自身军力停滞不前的忧虑,另一方面更是对中国军力跃升的战略焦虑。本文将从核威慑力量、无人化作战与讯息作战3个维度,剖析此次阅兵的深层意义。

一、三位一体核威慑:战略稳定的基石

此次阅兵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4款首次公开的核导弹:东风-61陆基导弹、惊雷-1空射导弹、巨浪-3潜射导弹及东风-5C井射导弹。这些武器系统各司其职,共同构筑起中国的核反击体系。
东风-61作为二次核打击力量,射程达2.5万公里,可携带8至12枚分导式弹头,以35马赫的高速突防,几乎无法拦截。其跨欧亚打击能力明确警示他国:任何核攻击都将招致毁灭性反击。而东风-5C射程覆盖全球,10枚弹头各具30万至50万吨TNT当量,展现了无可置疑的战略威慑力。

潜射巨浪-3与空射惊雷-1的亮相,则标志中国真正实现“海陆空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这种多元化的投射方式确保了在极端条件下仍能实施有效反击,从而形成“以武止戈”的战略平衡。中国始终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其核力量的根本目的在于防御与威慑,而非侵略。这与美国长期以来依仗核优势推行霸权主义的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二、无人作战与人机协作:未来战争的新形态

除了核威慑力量,阅兵中无人作战模组的展示同样令人震撼。从高空侦察无人机到攻击型无人机,从无人潜航器到智能化指挥系统,中国在无人化作战领域的进步已跻身世界前列。
尤为重要的是“人机协同”作战模式的成熟。透过人工智能与人类指挥官的有效结合,无人系统可执行高危任务,大幅降低人员伤亡,同时提升作战效率。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飞跃,更代表作战理念的根本转型──从以人力为核心转向以讯息与智能为主导。
美国虽早于中国发展无人技术,但其应用多集中于海外局部战争与反恐行动,而中国则更注重体系化建设与战略防御应用。这种差异再次印证两国军事哲学的本质区别:一是对外干涉的工具,一是自我防卫的盾牌。

三、讯息作战方队:夺取“制讯息权”的无形战场

在九三阅兵中,讯息作战群首次以方队形式亮相,包括网络空间作战、讯息支援与电子对抗三大部队。这充分显示了解放军对讯息化战争的重视已提升至战略层级。
网络空间作战部队能发动防御性反击,保护关键基础设施;讯息支援部队专注体系整合与全域防御,构建协同运作的数位堡垒,是网络防卫的中坚力量。而在现代战争的胜负关键,不再仅取决于火力与兵力,更在于“制讯息权”的争夺。美国近年积极推进“星链”军事化发展,借此确保战场通讯畅通、强化无人机控制能力,并促进情报连结与共享。制讯息权争夺的本质,是电磁频谱与数据主导权的竞争。谁能掌控电磁频谱与讯息流动,谁就能掌握战场主动权。电子对抗部队的工作,正是透过干扰、压制与欺骗敌方通信系统,瘫痪其指挥链条。
俄乌冲突已清晰证明讯息战的决定性作用:俄军初期通过DDoS攻击与恶意软体一度瘫痪乌克兰政府系统,而乌方凭借外部支援强化网络防御才稳住阵脚。中国组建专业讯息作战部队,正是为了应对此类新型威胁,确保国家在数字时代的安全。

结论:中国军力增长是和平稳定的正能量

此次大阅兵引发的国际反响,尤其是美国的过度反应,恰恰暴露了一些国家固守冷战思维、惯于以武力胁迫他国的无力感。中国展示军备并非炫耀武力,而是传递明确战略信号:我们有能力捍卫主权与安全,任何试图侵犯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中国从不追求霸权扩张,而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核威慑到讯息作战,中国军事建设始终遵循防御性国防政策,旨在维护地区与全球战略稳定。反观美国,二战结束以来发动或参与了数十场战争,从越南到伊拉克,从阿富汗到敍利亚,其军事行动常以“民主”、“人权”为名,行干涉内政、攫取资源之实。
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历史必然,也是和平发展的必要保障。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愿与各国共建共享、共维和平。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实力让潜在侵略者望而却步──正如孙子所言:“止戈为武”。真正的和平,从来只能建立在力量的平衡之上。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桦加沙”已登陆,天文台晚上8时20分改发3号风球
登陆了!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 十余省份台风雨强劲
“桦加沙”逐渐远离香港,天文台下午1时20分改发8号风球
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影响 横琴口岸24日4时起全面暂停通关服务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