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由紫荆文化集团主办、紫荆杂志社承办的“2025香港国际中医药大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盛大启幕。本次大会以“推动中医药高质量走向世界”为主题,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近500位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包括20余位院士、国医大师、岐黄学者,以及超过130家参展机构。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大会开幕典礼上致辞,以下是致辞全文:

陈国基司长,尹宗华副主任,崔建春特派员,各位海内外的朋友们,
下午好!
人类历史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为了预防和治疗疾病,世界各地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发展出传统医药。传统医药成为各地文明的不同理念、不同技术的部分。
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必须秉持的正确态度和原则,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价值、前提与动力。
2019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深刻阐释了文明是“生命有机体”的论断时指出:“如果长期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指出,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著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许可。
2019年10月25日,习近平主席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要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和开放创新发展,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发挥中医医疗和预防的特殊作用。
2022年,随著《“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出台,中医药文化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各地,努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表“共建‘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国际合作发展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凝聚传统医药国际合作共识”、“增进共建国家人民健康福祉”、“深化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推进中医药国际产业合作”、“助力全球传统医药传承创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共建传统医药国际合作伙伴关系”、“共促传统医药高质量发展”、“共创传统医药美好未来”。
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明要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今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2025国际中医药大会在香港举行。
香港的中医药体现了传统理论和现代化社会治理实践,在英国管治下经历了西医的门户之见,和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下的国内外竞争,在回归祖国后,香港的中医药界发挥了“一国”和“两制”的双重优势,也就是作为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使用有别于祖国内地的一种制度的双重优势,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发展出自己的体系。《基本法》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自行制定发展中西医药和促进医疗卫生服务的政策”。
香港的中医药已经形成一套完整和先进的体系,在香港融入了全社会的医疗卫生和保健系统,是“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的良好示范,在国外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香港是高度开放、高度国际化的大型城市。香港的开放不仅是制度和政策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香港人心态上的开放;香港人的高度开放心态和香港的高度国际化从未间断。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中央一直把香港定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香港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前沿城市。改革开放以来,香港为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独特的贡献。2018年11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代表团时,总结了香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六个方面的作用,并且提出四个新的希望,包括“更加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香港的中医药事业也正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的中医药发展大局,同时启步走向国际。今年3月,李强总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支持香港深化国际交往合作。”这些都是大背景。
1997年,伴随着回归祖国,香港摆脱了困扰中医药积极发展和公平竞争的人为障碍,官产学研开展了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划时代共同努力,28年来上了几个高大台阶,包括1999年通过并颁布的《中医药条例》,规范了中医在香港的实践,确保病人权益、安全并建立专业标准、规定了中医师的注册、资格、行为和操守标准等要求,还为签发执业执照、监管中药产品以及为违反既定标准的中医师的纪律程序提供了法律依据。从此,中医师的专业和执业行为向其他专业服务的现代监管规范趋同看齐。中医中药进入了被正式认可的香港医疗卫生和保健系统,在这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制改革、重大政策和举措,标准化、符规化的中医药已经融入正规的医学领域。
同时,中医药被纳入正规和严格的公办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于1998年起的三年,香港三所大学先后推出中医药学、中医药理学、中医学等课程,结合现代医学科学和临床培训,强调循证实践,打造以研究为导向的教和研环境,促进中医药疗法和药理学的创新,强调临床培训和卓越学术。二十多年来,香港在中医药领域的教育和研究上快车道,为循证医学提供了重大支撑。
另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首家中医院的建立。中医院创建的决定在我担任香港行政长官期间作出,并将在今年年底开业,采取公私结合、中西医协作的方式,代表了香港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程中的担当、执行和探索,标志着香港中医药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提升和高位推进。
历届特区政府大力和持续支持中医药事业在人才培训、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维护、品牌建立和市场开发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强业界对中药及相关产品的品质控制;在专利、药材品种、商标、未披露商业资料、版权及注册外观设计等方面加强保护,并对侵权行为严格执法。
在国际化方面,特区政府支援中医药界拓展境外市场,在国际平台介绍香港的中成药注册制度。
在中成药注册方面,根据《中医药条例》,所有中成药必须经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才可在香港出售、进口或管有。中成药注册须符合中药就安全、品质及成效三方面的严格要求,做到放而不乱,管好而没有管死。
截至2025年4月28日,香港注册中成药总数约为8,200款,其中口服药约5,000款,上市时间达15年及以上,并领有中成药GMP约200款。注册中医师共约10,500名。
三年前,我和特区政府原卫生局局长高永文医生牵头成立“中医药全产业链香港中心”,这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高永文担任中心的主席,我任中心的理事兼顾问,理事会的其他成员包括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讲座教授、香港医院管理局原行政总裁、中药药企的创始人、香港立法会议员、华润集团高管、国产百货公司董事和香港贸易发展局原副总裁等。
全产业链中心推动成立的中药材交易平台取名“守创”,立志“守正创新”,设在广州的南沙区,目的是发挥香港的独特作用,包括香港在药材检测验证和贸易方面的商誉,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统一的中药材大市场,促进中药材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透明化的公开交易。贸易平台性质类似股票或商品交易所,并采用B2B会员制,即在平台上买卖药材的双方必须是会员,并不做B2C的零售业务。
我在七年前成立的另一个社会公益组织-共享基金会,在四大洲九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医疗和公共卫生人道主义援助服务,其中一项服务-消除白内障致盲行动,已经在其中五个国家完成约两万两千例复明手术。中医药的交流和推广是共享基金会的其中一项服务。为了对外讲好中医中药故事,共享基金会联同两家香港电影公司,出资拍摄英语纪录片Qi Rising,大会稍后将放映纪录片的部份片段。
上周,我率共享基金会代表团出访柬埔寨和老挝,专门就两国传统医药和中柬、中老合作再次深入调解,因此对中医药,尤其是中成药走出国门面对的机遇、难点和堵点累积了一些体会,对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也累积了一些经验。在这次会议上的其他环节再和大家交流。
就各国的传统医药合作问题上,最近有些实质的进展。2024年8月9日在老挝万象举行的第9届中国—东盟卫生部长会议,发表了联合声明:
“承认东盟成员国与中国共同承担著加强卫生体系、确保医疗公平、推动创新以及促进人民福祉的协作责任”;
“加强区域合作以消除健康不平等,确保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地域等因素的所有个体均能获得优质医疗服务,包括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弱势群体健康水准。”
“重视传统医学独特优势,酌情通过传统医学人员培训、中医医疗援助、药物研发及证据为本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等合作,加强传统医学在国家卫生体系中的作用。”
各位朋友,在中医药走向国际、和各国传统医药交流合作这个重大课题上,我们要秉持文明互鉴的理念,坚持互补、互利的精神,加强沟通,促进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努力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我祝愿2025 香港国际中医药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