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汉权
题目标示的一句话,是特首新一份《施政报告》,于厚植家国情怀的纲要之下,载着的清楚叙述,言简意赅,对一国两制的香港而言,这是对香港高中学生修读中史及西史的重要导向大政策,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应尽快铺垫,以作跟进。
国安的重要毋庸置疑
无疑,国民教育是国史、国学、国情与国安之综合,而国史(香港向称中国历史,简称中史)教育又实在是国民教育之最根本,不知春秋战国之变,如何理解九流十家思想之多元,不知唐宋元明清之更迭,怎样了解唐诗宋词元曲清章回之精彩,国学是智慧情义如此深远;掌握国家历史发展过程,当明白国情趋势,让昨天与今天对话,明日的内政外交步伐不出乱子;也唯有用国史的长短镜检视,方知国史对国安的启迪之大。
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后,严复先生已提出“海权论”,但弱国无声无力,国安大课题是少人甚或无人理会,终再遭日本的第二轮大侵略,14年的全民血肉抗战,终于胜利,血的教训,新中国成立,枪杆子不但出政权,更重要是保家卫国,捍卫全民族的尊严,国史清楚指出,国安是何其重要,铁一般的道理,亦不会有任何人反对。
对国史的认识、认知,由此而来的共鸣,便是国民身份与价值身份深层次的认同,千金不换。今天,中国不但是中国之中国,更且是世界之中国,从放眼世界思维看,从香港作为东西文化荟萃的国际城市定位看,高中历史科同样要有课程框架设定,同属教学政策大方向,以还高中中史及西史能有提量提质的学习机会。
教育局应尽快制订优化框架
近年来,教育局对两史科目的重视,并由此以“学生学习为本”所用的心力,是充分被肯定的。2018至19学年初中中史独立必修全面落实;前不久,亦从优化中史科角度,于高中中史选修应考内容中,提供更具弹性的选卷方案,即可单选卷一,亦可兼选卷一及卷二,从而吸引更多学生选修。
《施政报告》提出要“优化高中中史和历史科课程框架”,笔者认为这是大方向的导航,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应尽快制订,再一步一脚印,征集考评、课程专家与前线老师的集体智慧,不日将之落实,让一国两制下的香港高中学生有更多学习中史乃至西史的机会,这是厚植家国情怀的稳重一步。
(作者系教育评议会会长、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