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铃
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期间,不少网上视频拍摄到有成年人带小童到海边追风逐浪,其间险象环生,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近日警方多次出动,拘捕相关人士。有声音认为是否太过严苛,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观泿,并未影响他人,如无人员伤亡,不至于此!但从父母照顾者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角度来看,事件中涉及的几个关键思考方向,值得深入探讨。
父母的首要角色:生命的“守门人”与风险的“过滤器”,此事件揭示了父母作为监护人在保护者、教育者和理性决策者这三个核心角色上的严重失能。父母的爱,不仅体现于满足与陪伴,更深刻地体现于坚定的保护、清醒的风险管理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根据香港《侵害人身罪条例》及相关保护儿童的法例,父母或监护人有责任确保儿童处于安全环境。若因故意或严重疏忽导致儿童面临生命危险,可能构成刑事罪行。近日的事件中,台风天带儿童前往海边观浪,明显让孩子暴露在极端天气的高风险中(如大浪、强风、杂物飞袭等),已超出一般“冒险”的范畴,而是对儿童安全的基本忽视。而法律介入的合理性在于:当父母的行为直接将孩子置于不可控的危险中,社会有责任通过公权力保护儿童权益。
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仅是提供温饱,它是一个包含保护、教养、引导和决策的复杂体系。这次事件就像一个高倍放大镜,清晰地暴露了其中几个核心责任的缺失,更包括风险评估能力。台风天海边的危险性是社会常识,若父母因文化差异、资讯不足或轻忽心态而低估风险,需正视这种认知落差可能带来的致命后果。同时也包括主动保护义务,即使孩子对观浪感到好奇,父母也应拒绝并解释危险性,而非迁就一时兴致。这也反映出教育中“设定界限”与“理性引导”的重要性。
其中一起事件的两名南亚女子可能因文化背景或语言隔阂,对香港台风的破坏力缺乏足够认知。这凸显新移民家庭需更积极的社区支持。地方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应提供多语言的灾害警示与安全教育;学校、社区中心可加强宣导儿童保护观念,避免因文化差异导致悲剧。但需注意:文化差异不能完全免除基本的安全责任。无论背景为何,居住地的基本安全规范应被遵守。
最后,从这次事件中带给社会的启示是要从惩罚到预防。逮捕涉案家长虽是依法行事,但长远而言,社会需思考教育重于处罚:与其仅事后追究,不如加强公共宣传,如台风期间的危险行为案例等,提升所有家长的风险意识。以及支持系统的角色,若家长因经济原因或如无人照顾孩子,被迫带儿童外出,则需完善临时托儿服务等社会资源。
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形成行为准则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安全意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父母的言行日积月累建立的。父母需要主动进行“风险教育”,不仅要避免危险,更要利用日常机会,如新闻、天气预报等与孩子讨论风险,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判断力,这才是赋能于孩子的长远之计。同时,社会应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对于可能存在文化或语言隔阂的家庭,社区、学校、非政府组织应以更主动、更易触达的方式,传递关键的安全信息。
父母责任的核心在于“以儿童最佳利益为优先”。此事件中,家长的行为显然背离这一原则,法律介入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提醒我们:保护儿童不能只靠刑罚,更需透过教育、社区网络与文化融合,从根源强化家长的保护意识与能力。这不仅是对个别家庭的警示,更是对整体社会儿童保护机制的反思。在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世界中,为人父母者,必须时刻坚守那道最重要的防线——孩子的生命安全,这是所有责任的起点和底线。从“养大”到“育好”,培养一个能平安长大、懂得敬畏生命、自然与规则的孩子,更是所有高阶教育的基础。
(作者系香港岛妇联主席、香港中西区区议员、港区湖北政协常委,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