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港澳国债常态化发行 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方案-紫荆网

【紫荆专稿】港澳国债常态化发行 为全球金融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日期:2025-08-29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北京 贾康

2025年7月16日,国家财政部在澳门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认购总额高达365.2亿元,认购倍数达6.1倍。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澳门国债发行规模的历史纪录,更标志著中央政府在港澳地区国债常态化发行机制步入成熟阶段。自2019年首次在澳门发行20亿元国债以来,六年间累计发行规模突破310亿元,形成“香港为主、澳门为辅”的双枢纽布局。这种战略安排,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资金筹集需求,又通过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港澳债券市场国际化,更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构建起“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金融创新”的三维协同体系,蕴含著深远的战略意义与现实价值。

国债常态化发行是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双重需求

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稳定资金支持:

740亿港澳国债精准投向国家“两新一重”领域

国债作为政府筹集资金的核心工具,其常态化发行直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财政政策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体现。根据财政部2025年国债发行计划,全年在香港发行六期共680亿元国债,澳门发行60亿元,两地合计740亿元的规模,占全年国债发行总量的8.2%。这些资金通过财政收支通盘安排和转移支付机制,精准投向“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领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以澳门发行的60亿元国债为例,其中10年期品种占比16.7%,利率1.72%。这种长期限、低成本资金,可有效支持跨周期项目投资,确保重大项目在长期内获得稳定的资金保障,避免因资金短缺导致项目中断或进度延迟。数据显示,2024年港澳国债资金中,35%流向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如港珠澳大桥的后续维护与升级、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等;25%用于绿色低碳转型,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等;15%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这种资金投向与国家产业政策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国债发行在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升级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宏观经济调控的角度看,港澳国债发行丰富了财政政策的工具箱。在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时,通过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可以扩大政府支出,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时,则可适当减少国债发行,回笼货币,抑制通货膨胀。这种逆周期调节功能,有助于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构建港澳特色金融体系的战略支点:

金融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加大市场深度

港澳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债券市场发展长期滞后于股票市场,制约了金融体系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截至2024年底,香港债券市场规模为4.8万亿港元,澳门仅0.3万亿澳门元,分别占GDP的180%和85%,远低于新加坡的220%。中央政府通过常态化发行国债,为港澳市场注入主权信用背书的优质资产,可直接加大市场深度,成为构建港澳特色金融体系的重要战略支点。

2025年澳门国债发行中,2年期、5年期、10年期品种按3:2:1比例配置,这种期限结构优化使澳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整度从2019年的40%提升至75%。完整的收益率曲线为市场提供了准确的定价基准,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后续发行企业债、市政债等,投资者可以根据国债收益率曲线进行合理的定价和风险评估,这将促进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萤幕截图 2025-08-29 下午3.09

更要说到,通过“南向通”机制,内地投资者可直接参与澳门国债交易,2025年上半年通过该渠道认购占比达28%,较2023年提升12个百分点。这一机制不仅扩大了澳门债券市场的投资者群体,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还促进了内地与港澳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澳门国债,分享港澳经济发展的红利,同时港澳市场也可以借助内地庞大的资金实力,实现市场的更好发展。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区域实践:

澳门国债发行中国际认购占比超四成

港澳作为现时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核心枢纽,其国债发行具有的一项特殊战略意义,是成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区域实践。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国际金融话语权的重要战略举措。港澳国债发行,为人民币提供了稳定的资产载体,增强了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的信心。

2025年澳门国债发行中,国际投资者认购占比达42%,覆盖葡萄牙、新加坡、印尼等12个国家,其中葡语系国家投资者占比从2023年的3%跃升至8%。这种投资者结构变化,直接反映人民币资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接受度提升。随著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港澳国债的发行,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收益可观的人民币投资渠道,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市场。

从货币流通角度看,港澳国债发行带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比例,从2019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32%,在债券投资中的使用比例,从8%提升至21%。特别是澳门市场,通过与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CMU)互联互通,实现“一个账户投资两地市场”,降低国际投资者参与成本30%以上。这种便利化的投资环境,进一步促进了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流通和使用,提升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港澳债券市场实现全面升级

市场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

澳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六年实现三级跳

澳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在六年间实现三级跳,这一跨越式发展是技术升级与制度创新协同推进的结果。2019年建立中央证券托管系统(MCSD),实现了债券的集中托管和结算,提高了市场的安全性和效率;2022年实现与香港CMU系统互联,打通了港澳债券市场的流通渠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2025年推出“债券通2.0”机制,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

这些升级使澳门市场具备三大优势:一是结算效率提升,T + 2结算周期缩短至T + 0,大大加快了资金的周转速度,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成本;二是投资者覆盖面扩大,通过香港系统接入的国际投资者数量增长4倍,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多元化的投资理念;三是风险管控增强,实现与内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的实时数据共享,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风险预警能力。

以2025年国债发行为例,国际投资者通过香港CMU会员下单占比达65%,境内投资者通过“南向通”参与占比28%,本地投资者占比仅7%,形成“国际资金-内地资本-本地市场”的三元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丰富了市场的投资者层次,还促进了不同市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了澳门债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市场生态的多元化演进:

港澳绿色债券占比提升22%

国债常态化发行直接推动港澳债券市场产品创新,促进了市场生态的多元化演进。2024年香港市场推出“绿色国债+碳中和债券”组合产品,澳门市场试点“葡语国家主权债+澳门元计价债”双币种品种。这种创新形成示范效应,激发了市场的创新活力。

2025年上半年,港澳两地企业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55%,其中绿色债券占比达38%,较2023年提升22个百分点。绿色债券的快速发展,不仅符合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同时,双币种债券的试点,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促进了货币的国际化流通。

更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参与主体的变化。2025年澳门国债发行中,对冲基金、资管机构、商业银行的认购比例分别为25%、30%、20%,形成与银行主导型市场截然不同的机构投资者结构。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提高了市场的专业性和稳定性,降低了市场的波动性。2025年澳门国债二级市场流动性指数(日均换手率)达0.8%,较2023年提升0.3个百分点,表明市场活跃度显著提高。

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性突破:

跨境债券发行成本降低四成

港澳国债发行推动三地监管协同进入深水区,实现了监管协同与标准统一的深度融合。2024年签署的《粤港澳大湾区债券市场监管合作备忘录》,建立“统一标准、分别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为区域金融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具体实践中,澳门MCSD与香港CMU实现发行备案、托管结算、违约处置的全流程对接,内地“债券通”机制与港澳系统完成技术适配。这种制度安排,使跨境债券发行成本降低40%,发行周期缩短至15个工作日。以2025年澳门国债为例,其发行文件同时符合欧盟《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和内地《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为后续发行ESG主题债券奠定基础。

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共享机制,有助于防范跨境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加透明、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促进了区域债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有助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与区域发展格局重构

国家财政空间的重构与优化:

资金流动模式形成良性循环

港澳国债发行拓展了中央政府财政调控维度,重构和优化了国家财政空间。传统国债发行主要依赖境内市场,而港澳市场的开辟为财政政策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灵活性。

2025年港澳市场贡献的740亿元资金,相当于新增一个中等规模省份的筹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离岸发行形成“境内调控-境外筹资”的双向机制。当境内市场利率上升时,可通过港澳市场发行低成本国债,降低政府的融资成本;当境外资金充裕时,可引导资金回流支持境内项目,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通过港澳国债渠道回流境内的资金达420亿元,其中75%投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项目。这种资金流动模式形成了“资金外循环-项目内循环”的良性循环,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财政政策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金融解决方案:

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协同发展

港澳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长期存在,2024年澳门人均GDP是广东的3.2倍,但市场空间仅为其1/20。国债常态化发行通过金融手段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

一方面,为澳门提供低风险、高流动性的资产,提升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8.5%提升至2025年的12.3%。金融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繁荣,促进了澳门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降低了对旅游博彩业的依赖度。

另一方面,为内地项目提供跨境融资渠道,助益协同发展。2025年通过港澳国债支持的大湾区项目,其外资参与比例从2023年的18%提升至35%。外资的参与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内地产业的升级和创新。这种“金融输血-产业造血”的循环,使澳门从单纯的旅游博彩中心,向“中葡金融服务平台”转型,广东则获得更多国际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中国方案:

被IMF纳入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案例

港澳国债发行实践,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可复制经验,是中国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贡献中国方案的一项重要体现。在发行机制上,创新“境内备案+境外发行”模式,既符合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标准,又保留中国特色的审批流程,为其他国家在平衡国内监管需求与国际市场规则方面提供了借鉴。

在投资者保护上,建立“跨境清算+本地担保”双重机制,确保投资者权益。这种机制既保障了国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又维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为其他国家在跨境金融投资中保护投资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在市场建设上,推行“主权债先行-企业债跟进”的渐进策略,降低市场培育成本。这种策略有助于新兴市场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债券市场,提高市场的成熟度和抗风险能力。

这些实践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纳入《2025年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案例,显示中国在离岸市场建设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提升。中国通过港澳国债发行实践,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完善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港澳国债常态化发行已超越单纯金融行为

尽管港澳国债常态化发行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市场深度仍感不足,澳门国债市场日均交易量仅为其GDP的0.5%,低于香港的2.1%,市场流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投资者结构单一,个人投资者占比不足5%,低于新加坡的15%,市场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程度不够。三是监管协调待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反洗钱等领域的协同机制尚未健全,存在一定的金融风险隐患。

未来需要聚焦三个方向。其一,推动产品创新。据悉2026年计划在澳门试点“数字人民币计价国债”,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债券发行中的应用。数字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发行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区块链技术应用将提高债券发行的透明度和效率,降低发行成本。

其二,深化市场开放。争取将澳门纳入国际债券指数(如花旗世界政府债券指数),吸引被动型资金配置。纳入国际债券指数,将使澳门国债获得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投资,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流动性。

其三,完善监管框架。建立粤港澳三地监管沙盒,对跨境金融创新实行“负面清单”管理。

港澳国债常态化发行已超越单纯金融行为,成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全球金融治理参与的战略载体。这种“小市场、大战略”的实践不仅为港澳经济适度多元注入持久动力,更在全球金融格局重构中刻下鲜明中国印记。当60亿元国债认购倍数定格在6.1倍时,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证明:这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正通向更加开放的未来。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晨 校对:周默 监制:姚润泽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为全球第一
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九三阅兵 具体安排来了
暑假1274万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费110亿元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