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江心雨
作为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重要门户,香港海关肩负著守护国家安全与促进贸易便利的双重使命。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调整、跨境流动日益频繁的当下,如何以创新思维破解传统执法与管理中的难题,既是时代赋予的挑战,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

履新不久的香港海关关长陈子达,带著对“守关护国”与“便商利贸”的深刻理解,正引领这支队伍在坚守底线中探索突破。从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到制度创新畅通贸易渠道,从跨部门协同提升效率,到深耕大湾区推动融合,香港海关的实践,恰是新时代海关治理智慧的生动注脚。近日,陈子达关长接受本刊专访,详解如何以新思维破解旧问题,为香港与国家发展注入新动能。
守关护国与便商利贸的双重使命
在香港海关徽章上,明晃晃的利剑与钥匙在日光下闪耀。海关关长陈子达说,这象征着香港海关的双重使命——利剑代表守关护国,钥匙寓意便商利贸。
2024年12月31日,陈子达履新香港海关关长,表示将带领海关“稳守国家‘南大门’”。2025年,适逢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五周年,提及此,他强调,这不仅是关长的“金句”,更是香港海关上下全员必备的底线思维。由于海关工作的特殊性,除了持续的培训外,海关人员在陆、海、空各口岸前线阻断危害国家安全的物品流入的同时,也正是筑牢国安意识的最好试炼——“在日常验货与办案中,前线同事对‘国安’会有更透彻的理解,遇到问题可以‘看得更广、更深’。”这种底线思维落到执法成效上,体现为对打击走私、贩毒等违法活动的持续高压:2024年,香港海关侦破逾31,000宗案件,包括危险药物、未完税香烟、走私货物、濒危物种等,未来会持续加大力度,以实际成绩回馈社会。
如何保障执法行稳致远?陈子达指出,除了执法能力与团队建设持续加强,创新科技是应对新时代挑战的一个重要锚点。他举例,面对当前电商驱动的“海量且碎片化”货流——“一个集装箱可能装有2,000至3,000件小件,风险甄别难度大”,海关正建设具AI算力的“海关云”,以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侦测高风险旅客与货物,提升海量客货流中的高危拣查精准度,“自建是因数据敏感、隐私保护要求高”,陈子达补充道。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智能化”正成为香港海关的一个重点发展面向。这是守正创新在前线落地的具象化样本:守住风险底线,用新技术打通旧堵点。
口岸之外、市区之内,保障消费者权益与知识产权是海关的“民间”执法工作。陈子达介绍:“海关是香港保护知识产权的唯一执法部门,权利人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海关刑事执法,这为业界提供了强大保障”;消费者权益方面,针对违反《商品说明条例》的不良营商手法,如单位“斤改两/钱”、把中药磨粉“逼付费”等,海关设有快速行动队专责处理短期留港旅客的紧急投诉,并会即时转介有关个案予调查人员作优先处理。“净化营商手法既是维护市民权益,也是守住香港‘旅游城市、消费天堂’的口碑”。据悉,香港海关去年侦破侵犯知识产权案件784宗(按年升11%),检获400万件、总值3.09亿港元侵权货品;接获涉违反《商品说明条例》投诉12,436宗,执法力度与社会信心相向而行。
用规则互信扩大“自由半径”
“执法不是海关唯一的工作。”陈子达说,香港海关还承担便商利贸、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职责。从一个自由的经济体角度看,香港是“全球的典范”,他这样形容道,“尽管我们已经非常自由,有很多东西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
他随之介绍了香港海关目前重点推进的几个项目:其一,是大力发展“香港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AEO)”,这是基于世界海关组织的《保障及便利国际贸易标准框架》下的一个认证计划,在共同的框架下,“全球不同的海关组织可为当地具信誉及良好管控的企业进行认证,获认证企业在进行进出口贸易时会享受出入境检查等方面的便利”;此外,通过海关组织之间的“互认安排(MRA)”,香港获AEO认证企业在其他签订互认的经济体也可享通关便利,“这一点就非常吸引在港企业加入AEO计划”,陈子达笑称,“毕竟香港本身已经是全球最自由的一个经济体”,能打通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的便利通道,是“1+N”的自由福利。据其介绍,继今年6月于世界海关组织大会上与沙特阿拉伯签订互认后,香港海关目前已与全球17个海关组织签订互认安排,互认数量位居全球第4,香港现有92家企业获AEO认证。制度信用的“外溢效应”也体现在融资与供应链合作上,陈子达说,根据部分企业的反馈,获AEO认证的企业或更受银行信贷青睐,“制度性减摩”无形中转化为企业的真金白银。
另一个重点项目是“空陆鲜活产品专属快线”,陈子达将其喻为鲜活产品的绿色通道:依托香港国际机场的温控系统及港珠澳大桥通道,以香港国际机场为中转站,助推优质鲜活食品直通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市场。在海关总署的大力支持下,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已于4月启用并完成首批业务通关,未来会有更多境外鲜活水产、时令水果等生鲜品类经大桥口岸进入内地。此外,为最大程度降低货物清关及转关成本,香港海关同时会“善用电子锁”——即“跨境一锁计划”:透过应用同一把电子锁及全球定位系统设备,以“跨境一锁,分段监管”为原则,减少同一批货物在两地入境及出境时被海关重复检查的机会。陈子达介绍,继广东、湖南和福建后,希望年内能将“跨境一锁计划”拓展到广西,进一步减轻业界转运成本、促进经贸发展,巩固香港作为国际物流枢纽的领先地位。
立足本地资源、挖掘区位优势,向内做优流程、向外拓展互认,香港海关以制度创新便利商贸,以规则互信扩大“自由的半径”。这是一套从点到面的便利化工程,步伐不会停。
海关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
介绍完主要工作后,陈子达话锋微转:“但海关工作从来不是单打独斗。”对内,与警务处成立联合财富情报组;与水警联合海上巡逻与反走私行动;与环保署、政府化验所等多部门协同完成毒品销毁。对外,与各地海关协作执法、情报互换,在缉毒与反走私等领域形成闭环。且不止协作,更在守正创新的原则下,以新思维整合多方能力,推动新方案落地。
以毒品处理为例,这是牵涉多个部门协作的高风险流程。鉴于“毒品敏感且高危,处理一旦出险,对政府和社会都会有很大危害和负面影响”,每一环都必须极其严谨。如何实现质量和效率的平衡呢?从前,毒品处理遵循“多环节、多主体、低吞吐”的旧流程:海关完成侦查、拘捕与检取后,待政府化验所出具结果,再由警队押送至环保署焚化炉,小包小包逐一投炉,容器规格受限、排期刚性、全程人手密集,面对伽玛丁内酯(GBL)、恰特草(Khat)等“量大价低”品类时往往易形成长期积压,销毁过程遇到较多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拆墙松绑’”,陈子达说,经过多方争取和交涉,海关推动了毒品处理程序的联动改革,在得到政府化验所提速化验的支持下,如今海关与环保署构建了“前端侦缉+后端销毁”的高效闭环:海关组建自有武装押送队,减少对警队押送依赖;环保署提供技术与产能支持,为海关定制尼龙大袋以完成毒品的流动仓储,供海关实现“小包入大袋、到炉再分拆”的快速化、批量化毒品焚化;同时设摄像头全程监控与专炉专时、对外保密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安全、效率与合规同步提升。
陈子达表示,与环保署达成的新模式成效是显著的——香港现有毒品仓储量原本需约36年的销毁周期,如今大幅压缩至约60个月即可完成;为政府节省逾2,800万港元仓储费。
国际维度上,“香港在1987年加入世界海关组织(WCO)后,一直积极参与海关合作事务”,陈子达娓娓道来,“而自2024年7月担任WCO亚太区副主席以来,香港海关担当着积极的领导者角色”:过去一年主办约10场国际会议,并于今年5月主办为期4天的亚太区海关首脑会议;围绕打击走私、洗钱、未完税香烟、知识产权保护与电商治理等议题持续举办会议与工作坊供区域内海关组织学习分享。陈子达表示,海关组织之间的合作是相当紧密的,尤其诸如走私、贩毒、洗钱或知识产权侵权等案件。
具体怎么合作呢?在制度协作方面,香港海关通过联合行动与情报互通建立信任。陈子达介绍,今年3月至7月,香港与新加坡海关通过情报互通与同步监控共同打击走私香烟集装箱,在港单次查获33个集装箱、逾1亿支私烟。在打击走私毒品方面,与国家海关总署、澳门特区、新西兰、澳大利亚建立多边机制,共享情报、锁定主犯,跨境执法能力与效率显著提升。在技术输出上,香港提出以区块链进行“跨境单证电子认证”的香港方案,得到亚太区海关组织的大力支持:为每份关键单证生成唯一哈希值,陈子达将其喻为“单证DNA”,在不同海关体系中实现快速、可靠、可追溯的真伪判定。5月,首票货运已在内地(广东)—香港—泰国路径落地试点,获得相关海关认可。若先导顺利,香港拟向全球推广这一“轻量而高可信”的认证框架,这是“以新技术重塑旧流程”的国际范例。对此,陈子达肯定道,“香港海关在亚太区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推动湾区生活“双向奔赴”
谈到粤港澳大湾区融合,陈子达重提“拆墙松绑”的理念:面向民生与产业痛点,打通环节、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其核心仍是“以新思维解决旧问题”。他举了两个典型例子。

其一,新能源车“前置审批”,把时间还给买主。6月30日,“穗港汽车出口快线”顺利开通,50余辆国产新能源汽车从南沙海关出口监管仓出口到香港。这是一条怎样的快线呢?基于国家新能源车产业的全球领先地位,香港路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产新能源车,且需求量持续激增。“但大家都知道,香港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地方”,陈子达说,“在香港租一块地去存放新车的费用是很高的”,而车辆抵港后需在多个部门完成环保、一换一、首次登记税等审批,输港汽车终端成本很高。但广州南沙拥有新能源车出口专用码头,仓储成本优势明显,香港海关经过与内地及香港多部门协同后,将新能源车审批流程大部分前置至抵港前完成——车辆抵港后由原先最快13—14天缩短至约3天即可上牌,每台新车可减少约10天在港存放成本,“单南沙码头一个地方,业界估算每年就可减少约2,500万港元存车费用”,陈子达说,该计划推出后,已有多家公司、多地海关与香港海关对接,拟扩围复制。被问及未来是否会积极拓展发掘更多港口的仓储优势时,陈子达表示,“未来不止是车”,凡涉民生与业界诉求,海关都会研究、开拓与发展,“为市民提供最好的服务”。
其二,口岸体系升级,让“通勤湾区”成为日常。在谈及大湾区融合发展时,陈子达首先提到口岸。2024年,香港每日平均出入境人数逾81.5万,其中绝大多数往返内地,“人员往来交流便利化已成为海关进出口管理的一个重点”,陈子达说。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正与深圳市政府全力推进皇岗口岸重建项目,重建后的新皇岗口岸会采用“一地两检”安排及“合作查验、一次放行”通关模式,为跨境旅客提供更大便利。香港海关会持续积极配合口岸建设工作,与各有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及合作,进一步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员往来。
以“拆墙松绑”为路径,以公共服务为导向,香港海关把制度创新落实到市民与企业的“分秒成本”上,推动湾区生活圈与产业链“双向奔赴”。
利剑不钝、钥匙常新。香港海关在持续开拓与突破中,展现出既能守门、亦能开门的治理范式,积极为国家及香港的持续繁荣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