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王慧娟
地区治理是关乎民生福祉、社会稳定与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今年6月1日,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周霁履新不久后即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他指出,区议会、地区三会、关爱队作为完善地区治理后的“三驾马车”,在香港社会发展中发挥著关键作用。爱国爱港团体扎根基层,为市民排忧解难,充分体现了重塑区议会制度、完善地区治理体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一举措不仅契合香港实际,而且顺应市民期盼。为此,本刊记者专访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民青局)局长麦美娟,探寻香港地区治理“三驾马车”的运行之道与未来图景。
及时雨:八位数字背后的信任密码
在香港的地区治理中,区议会占据著重要位置。麦美娟指出,重塑后的区议会重回基本法下作为非政权性的区域咨询和服务组织定位。在职能优化方面,《区议会条例》列举了9项职能,要求区议员深入社区,多渠道收集市民意见,强化地区服务,包括咨询与转介个案等工作。此外,区议会还需在政府统筹下,与其他组织紧密配合,以实现对区内市民服务的最优化。这一回归,可谓意义深远。麦美娟强调,它是特区政府了解和掌握民情民意的重要抓手,也是政府推进地区治理和服务市民的“好伙伴”,以协助政府作好决策并促进不同措施落地落实。
对于区议会重塑后的新面貌,麦美娟在专访中用了“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职监察制度,确保区议员尽责履职;‘第一次’全体区议员出席率不低于80%,出席率为历届之最;‘第一次’全体区议员上任3个月内成立办事处,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0小时,包括至少4小时的非办公时间;‘第一次’全体区议员每年提交工作报告,系统化向社会汇报区议员的工作。”麦美娟介绍,履职监察制度设有负面行为清单,包括不可扰乱议会秩序、需申报利益等。若有区议员被质疑履职不力,在当区区议会过半数议员通过动议或当区区议会主席及3名区议员联合发起的情况下,民青局局长可成立监察委员会进行调查并提出建议惩处方式。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保障了区议员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

“现在的区议会运作更加顺畅,聚焦地区事务,切实为市民排忧解难。”麦美娟举例说,今年曾与区议员及关爱队探访两个因意外事件失去经济支柱的家庭,区议员透过地区网络及时联系到他们,即时提供帮助,协助申请社区基金和善款,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后续还持续联系社会力量给予支援。还有一次,区议员收到业主立案法团的求助。辖区内一栋大厦中,有位业主的家中堆满杂物,不仅无法居住,还散发异味,造成环境卫生问题。接到求助后,这位区议员立刻联合当区关爱队一同探访老人,耐心沟通以获得信任,先帮助老人解决临时居住问题,随后在老人同意的前提下清理室内杂物。这间面积1,000多呎(约100平方米)的单位,仅清理出的三分之一杂物就达1吨重,剩余还有大批杂物待清理。正是这样的行动,让“三驾马车”在帮助居民解决难题时发挥了“及时雨”的作用。
麦美娟介绍,这一届政府,每星期会在全港18区各举办一次“会见市民计划”,包括由今年4月开始专门加设的“流动会客室”,要求区议员定期开设街站,市民无需预约,即可与议员零距离、面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区议员们深入社区,倾听居民声音,及时将居民的意见建议做出分类并会同不同的政府部门跟进处理,这样大大提升了区议员与市民的沟通开放度和办事效率,使其‘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麦美娟强调,区议会在地区治理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它不仅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更是推动解决地区事务的重要力量。通过区议会,政府能够更加精准地了解居民的需求,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地区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麦美娟与区议员和关爱队在探访长者家庭时惊讶地发现,有不少长者在家中的墙壁上用大字标注的“紧急联络人”不是自己的子女,而是写著当区区议员的电话号码。“这一组组8位数电话号码的背后,是众多区议员用真诚的服务和一颗颗关爱之心换来的珍贵信任,这才是最有意义最值得宣传的‘数字’。”麦美娟局长感慨地说。
聚合力:1+1>2 的协作诀窍
地区三会,即分区委员会、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及地区防火委员会,在地区治理中同样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2024年4月1日起,现届1,937名分区委员会委员、536名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委员及526名地区防火委员会委员正式履职,任期两年,现届区议员全数获委任为“三会”委员,以进一步加强“三会”与区议会的联系和协作。
谈及对“三会”委员的委任工作时,麦美娟指出,“此次委任主要基于三大关键条件,首先,候选人必须是坚定的爱国爱港人士,这是根本前提;其次,对地区的熟悉程度也是重要考量因素,只有深入了解地区情况,才能更好地为地区发展贡献力量;最后,服务地区的热忱不可或缺,只有怀揣著对地区和居民的深厚情感,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工作”。事实上,此次将区议员纳入“三会”委员的做法并非创新之举,在第六届区议会之前,也曾有过类似安排。麦美娟坦言,她在担任区议员期间,就曾担任分区委员会委员,通过这一身份,她可以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分区会的工作内容和运作机制,为更好地履行区议员职责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这一举措为区议员参与地区工作开辟了新的管道,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社区”麦美娟充满信心地说。
针对部分声音质疑“三会”以往委任了过多选举落败者的问题,麦美娟明确予以回应:“这种观点是不准确且片面的。我们在委任‘三会’委员时,始终将爱国爱港作为首要标准,确保所有委员都与特区政府的地区治理理念高度一致。同时,对地区的熟悉程度以及服务地区的热情和能力也是我们重点考察的内容。在实际邀请地区人士担任委员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人因担心自身工作繁忙,无法充分兼顾‘三会’工作而婉拒邀请的情况。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委任工作是严谨且负责的,旨在选拔出真正有能力、有热情为地区服务的优秀人才。”
在完善地区治理体系及重塑区议会的大背景下,区议会与“三会”之间的合作愈发紧密,成效显著。麦美娟表示,“完善地区治理后,‘三会’拥有了区议会选举议席的提名权,这使得他们在地区事务中有了更强的参与感和话语权。‘三会’成员来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区议员提供多元化的意见和建议,发挥‘1+1>2’的功能,有力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比如地区扑灭罪行委员会,会在灭罪领域指导市民防范罪案,面对猖獗的诈骗行为时,还会配合政府开展宣传,帮助市民提高防范意识。
贴心人:远亲不如近邻的当代诠释
2022年《施政报告》宣布在18区成立“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关爱队),这一举措为香港地区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麦美娟介绍,关爱队的成立旨在凝聚社区资源和力量,关爱社区,支援政府地区工作,加强地区网络。“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关爱队就像是社区的‘贴心人’,为居民提供各种关爱服务。”麦美娟表示,关爱队自2023年第三季全面启动以来,已成为政府完善地区治理的重要力量,是政府与市民之间的“连心桥”。
“关爱队的工作是全方位的,无论是探访独居老人,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与温暖问候;还是协助困难家庭解决实际困难,提供经济援助与心理支持;亦或是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组织,增强社区凝聚力,关爱队都发挥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麦美娟深情地说。在她看来,关爱队传递的不仅是物质帮助,更是温暖与关怀,让每一位居民都能感受到香港这座城市的爱与包容,从而增强社区归属感与凝聚力。
“截至2025年第二季尾,关爱队已合共探访约530,000个长者户和其他有需要住户,提供约76,000次简单家居或其他支援服务,以及举办约38,000项地区活动,涵盖了敬老、环保、社区文化活动等多个领域,极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今年,香港台风非常频繁。台风来袭时,关爱队就上演了无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暖情景。一位女士向关爱队求助,称母亲家的窗户被台风吹落,雨水灌入屋内,而自己住得太远无法及时赶到,母亲和家中佣人十分慌张。接到求助后,当区区议员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带领关爱队员赶到老人家中,协助老人清理屋内积水,及时化解了危机。“当我们看到老人脸上的恐慌无助转为信任和安全感,就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值了”,一名关爱队员表达说。
之前,东涌区曾因水管爆裂需大范围维修,水务署原本通知停水时间为当晚10点至次日6点,关爱队第一时间协助区议员、地区委员会将消息通知给辖区的10多万居民,提醒大家提前储水,同时配合水务署在辖区内设置水车、水缸方便居民取水。但由于工程进度延误,停水时间延长至次日中午,不少居民因未储备足够用水而焦急。此时,关爱队员们主动协助居民搬运生活用水,有些大厦没有电梯,队员们毫无怨言,甚至部分成员连续工作32个小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关爱队的宗旨。
“像这样的事情是数不胜数的,我们不是下基层,我们的工作常态就是在基层,就是为市民服务。市民的事,事无巨细皆为大。”麦美娟称,目前全港18区已有452支关爱队,除此之外,政府还专门成立了10间少数族裔资源中心,并下设10支少数族裔关爱队,以协助少数族裔的居民融入社区。
在少数族裔服务方面,关爱队同样发挥著重要作用。有一个少数族裔家庭在元旦期间遭遇接连打击:丈夫因车祸重伤住院,两周后孩子的爷爷也因车祸去世,而刚生产的母亲还要照顾早产住院的婴儿,家庭顿时失去经济来源,陷入绝境。区议员和关爱队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联系少数族裔关爱队与民政处一同探访。巧合的是,该少数族裔关爱队中有名队员就住在这位母亲隔壁楼,他和家人主动承担起帮扶工作,关爱队的社工也及时协助申请社会福利。这份来自“邻居”的温暖,让这位远离家乡的女士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如今,她的丈夫和孩子已渡过危险期,一家人搬至新区后,原辖区议员还专门联系新区议员继续跟进服务,帮助这个家庭逐步走出困境、恢复正常生活。“市民身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延续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就扩展到哪里,”麦美娟说,“只有持续不断的坚持和事无巨细的努力,才能够长久地赢得居民的心”!
随著时间的推移,关爱队的服务不断加深加广,影响力持续扩大。今年7月,民青局公布了地区服务及关爱队伍第二期服务安排。“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第一期服务结束时,全数452支关爱队都将圆满完成任务,甚至超越关键绩效指标所设定的服务要求。”麦美娟称,目前,民青局已对关爱队至今的服务成效、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检视,并结合各社区的服务范围与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了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将进一步提升关爱队数量,以更好地适配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为进一步提升关爱队的服务,民青局还持续加强对关爱队成员的培训,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援。麦美娟透露,未来,关爱队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继续深耕社区,灵活开展关爱工作,将温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市民的需求多种多样,且常常会遇到各种突发和紧急情况,需要关爱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迅速出动。而正是这些看似琐碎却又至关重要的服务需求,充分证明了关爱队在市民心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认识、肯定并认同关爱队的工作,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麦美娟感慨地说。
接力赛:齐头并进的治理智慧
区议会、地区三会、关爱队,这“三驾马车”在地区治理中并非各自为战,而是协同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麦美娟形象地比喻道:“这就像是一场接力赛,三驾马车各有分工,但目标一致,共同推动地区治理不断向前发展。”
展望未来,麦美娟对香港地区治理充满信心。她表示,民青局会继续团结地区力量,增强服务效能,对于区议会,将持续完善履职监察制度,激励区议员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和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作用。地区三会将进一步发挥其广泛的代表性和专业优势,为地区治理提供更多元化的建议和支援,在地区发展规划、治安维护、消防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关爱队则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准,吸引更多热心市民加入,打造一支更加庞大、更具活力的地区服务生力军。
此外,麦美娟还提到,将积极推动“三驾马车”与其他地区组织、社团以及企业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一个地区治理的大团队,共同为香港地区治理贡献力量。“地区治理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一定能够跑出香港发展的‘加速度’,让香港在由治及兴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麦美娟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