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高龄化与慢性病患病率攀升,遥距医疗以其便捷、高效、可负担的特性,成为提升医疗服务的重要手段。消费者委员会近日发表研究报告,揭示本港遥距医疗在快速发展,但存在监管框架分散、法律责任模糊、保险保障不明及收费资讯透明度不足等多项问题。遥距医疗是医疗创新发展的大势所在,亦是香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举措,特区政府应积极完善监管,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更有效融入本地医疗体系,更好地回应市民需求。
遥距医疗透过资讯与通讯科技,打破地理限制,让患者足不出户便能获得专业医疗服务。尤其在疫情期间,遥距诊症有效减轻了医疗机构的压力,在避免增加传染风险的同时,也保障患者获得适切治疗。长远来说,遥距医疗更可拓展至慢性病管理、精神健康支援、跨境医疗协作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区政府亦意识到其重要性,医院管理局自2021年起透过“HA Go”应用程式提供遥距服务,累计服务逾26.5万人次;也愈来愈多私营机构和中西医参与其中。这种以创新科技驱动医疗的服务模式,不仅符合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更是回应社会医疗需求的必要之举。
消委会的研究点出当前遥距医疗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报告指出,现行监管框架未能全面覆盖所有服务提供者及持份者,其法律责任与私隐数据保障要求模糊不清;服务条款不公、收费透明度低、操作支援不足等问题,也严重影响市民信心;甚至有商家声称其服务“并非用于诊断或被视为提供诊断或治疗”,却同时提供签发处方和医学证明书服务,存在明显误导。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以免阻碍遥距医疗的进一步普及与健康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特区政府及相关专业医疗机构自2019年起,已就遥距医疗逐步推出相关监管框架及指引,例如香港医务委员会在2019年编撰了《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也在今年制定了《遥距医疗服务专业道德指引》,为服务提供者确立了基本道德与操作守则。然而,有业界人士反映,现行指引多以原则性为主,缺乏具体操作细节,难以应对快速变化的科技与市场环境。
对此,特区政府应积极考虑消委会建议和回应业界诉求,参考内地、新加坡及美国等地的成功经验,制定更全面、详尽、清晰及具操作性的指引,涵盖临床标准、技术要求、法律责任划分及保险赔偿机制等,以减少实践中的不确定性。例如,短期可推动自愿认证机制与行业白名单制度,鼓励平台和通讯工具符合数据安全与私隐保护标准;中期则应加强与保险业界协作,明确将遥距医疗纳入保险覆盖范围,并建立与面诊一致的理赔标准;长远则须建设官方认证平台,以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公众信心,并透过立法明确各方责任,完善跨境数据流通机制,将人工智能应用、药物送递、知情同意流程等新兴议题纳入规管范畴;以及加强公众教育,提升数码科技素养,帮助市民安全使用遥距医疗服务。
(本文系文汇报社评,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