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帆
2025年,香港公营房屋轮候时间显著缩短,一般申请者的综合轮候时间降至5.1年,较本届政府上任前缩短整整一年。回想过去,高峰期的轮候时间曾让多少市民“望房兴叹”,今时今日的改善,如春风化雨,切实回应了市民安居的迫切期待。这份进步源于政府多管齐下的持续努力。仅2025年第二季,约4900宗一般申请获安排入住公屋单位。其中,位于市区的牛头角彩兴路首个简约公屋项目已开始分阶段入伙,超过1550户家庭拿到钥匙,其中约七成来自㓥房、天台屋等不适切居所。公屋流转加速,不仅显著减轻租户租金负担,更为他们开启了积累储蓄、重拾尊严的新生活。
多措并举成效显
著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公屋政策有四大方面成效显著。第一,精准供应提速。长者一人申请轮候时间同步降至3.1年。香港是个快节奏的城市,许多长者独自生活,公屋的及时配给如同雪中送炭,帮助他们安度晚年。为实现2026-27年度轮候时间回落至4.5年的目标,特区政府正持续发力。2025年预计9500个简约公屋单位入伙,正稳步迈向2027-28年度前建成约30000个单位的目标。第二,严打滥用资源。本届政府自2022年7月起已收回约9000个违规单位,相当于节省超90亿元建筑成本。年初推出的“举报滥用公屋奖”计划反响热烈,截至7月底收到约8200宗举报。经核实后,违规营商(如美甲、按摩)及长期丢空等个案租户已被勒令迁出。公屋制度的公平性得到维护,全港市民齐心协力守护公共资源更是令社会风气为之一振,值得大大点赞。而第三,申请人数得到缓解。截至2025年6月底,一般公屋申请约115700宗,非长者一人申请约86100宗,较高峰期分别下降26%与40%。新公屋落成、打击滥用成效,连同“居屋”、“绿置居”计划推进,共同促成此积极变化。第四,过渡保障力度大。过渡性房屋项目已投入约18400个单位,预计今明两年再增约2700个,总数21000个,超额完成原定目标。这些临时居所,可有效为轮候公屋的家庭提供了缓冲。
目前,公营房屋预测年均建屋量超30000个。2025/26年度总建屋量预计达33800个(含约7500个简约公屋),2026/27年度更可突破51000个。展望未来五年(2025/26至2029/30),房委会及房协预计总建屋量约166600个,连同简约公屋,总体供应将达197000伙,较本届政府上任时的预测大增超85%。综上可见,香港公屋政策取得积极成效,折射出特区政府对民生的细腻关怀。因为每一项数据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从㓥房搬进宽敞公屋的年轻夫妇,能安心养育孩子;又或是孤身长者终于有安稳的落脚点,不再为租金发愁。这些变化,让人感受到政策的温度,而不是以往冷冰冰、议而不决的行政文件。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住房压力曾如泰山压顶,如今的改善,宛若拨云见日,展现出特区政府务实进取的精神。当然,这一切离不开中央政府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香港事务,曾多次强调要解决香港市民的住房困难问题。在他的关怀、领导和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的民生事业可谓蒸蒸日上,相信“一国两制”实践所绽放的光彩亦将更加绚烂。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