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铭记抗战历史 筑牢民族根基-紫荆网

李慧琼:铭记抗战历史 筑牢民族根基

日期:2025-08-21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李慧琼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承载着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集体记忆,更镌刻着人类反法西斯斗争的共同荣光。80年前,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以持久抗战牵制了日本主力,为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战略反攻赢得了关键时间。中华儿女用血泪与不屈意志,谱写出一曲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为纪念这一伟大时刻,民建联和招商集团于2025年8月18日联合主办在香港科学馆演讲厅举办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论坛。

历史教育培植爱国情怀

论坛荣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夏春涛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陈红民教授以及著名香港史专家刘蜀永教授担任讲者。他们分别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贡献、香港在抗战中的独特地位三个维度,为听众带来了生动深刻的解读。笔者聆听后深受启发,感触良多。长期以来,国外尤其是西方学界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缺乏足够重视。但近年来,随着各国对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以及世界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这场伟大战争的价值。正如英国学者所言:“中国成为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猛攻的国家,中国是整个反法西斯同盟战略的重要角色。”

然而,受港英时代历史教育的刻意漠视,这段彰显民族气节的壮阔历史,在香港年轻一代的认知中却十分模糊。香港教科书中对抗战历史的叙事零散且不完整,导致许多香港青年对这一民族共同记忆缺乏深刻体认。因此,笔者希望在教科书编写中强化中国抗日战争及其世界贡献的内容,历史教育是培植爱国情怀与身份认同的深厚土壤,教科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明基因的传递者。当课本中保家卫国的身影变得清晰可触,当香港与祖国在危难中同舟共济的史实成为可知可感的细节,民族共同体的血脉认同才能真正在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

推动了解香港红色记忆遗址

值得铭记的是,香港在抗战中同样书写了不屈的篇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尤以1942年初的“香港大营救”著称:当时数百名文化精英被困香港,日军悬赏搜捕,东江纵队队员深入虎穴,分批转移何香凝、茅盾等八百余人,生动展现了香港与祖国休戚与共的命运联结。如今,香港仍留存着许多承载红色记忆的遗址,笔者倡议政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本地游,并完善配套措施,例如建立抗日战争历史档案网站、规范管理抗战纪念设施和遗址、完善景点配套并融入智慧科技元素等。

历史的回响,总能为前行提供力量。值此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新擦亮这段民族记忆,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承诺。抗战精神中蕴含的不屈气节与坚韧力量,将永远是民族复兴征程上的精神引擎,指引我们在铭记历史中珍爱和平,在传承血脉中开创未来。

(作者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新一份施政报告9月17日发布 李家超落区听取市民建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组织第28次建制单位轮换
香港特区政府颁授纪念章表彰抗战英雄
香港历史博物馆明日起举行东江水供港60周年展览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