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汉权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以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赢得了近代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的一场罕见的、持续甚久、幅员甚广且影响甚深的重大战争胜利。然而,长期以来,由美西方主导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观,主要围绕欧洲战场为中心,突出美、英等国在二战胜利中的主导地位。当中,诸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战役、诺曼第登陆等所谓重大战役,都强调美西方国家在战事中发挥的作用,变相弱化其他对二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国家的历史地位。其中,中国战场的价值被边缘化,以致中国于1931年至1945年,几乎绝大部分时期,都是独力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入侵,并使其于二战反法西斯主义战争发挥的重要作用被不断低估。
公正看待中国贡献
各国普遍以1939年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为二战之始。以史入论,中国确是全世界最早开展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持续时间亦是最长。自1931年,轴心国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便开始了局部抗战;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拉开全面抗战的帷幕。即使从1937年开始算,仍是比起1939年开打的欧洲战场早两年,比1941年大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参战早4年。而在美国参战前,中国人民奋勇抗战,以积贫积弱的国力,使多达80%的日本陆军一直被牵制在中国战场,阻止了日本将更多兵力投向太平洋战场及苏联远东,为美国和苏联减少压力和伤亡起了关键作用。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表示,若非中国牵制了日军庞大的军事力量,日本绝对有能力占据有“欧亚咽喉”之称的苏伊士运河,并一路北上与德军会师,届时盟军危矣。时任英国首相邱吉尔亦坦言,日本进军西印度洋的后果将是英国在中东阵地的全面崩溃,只有中国有力阻止此事发生。
即便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西方反法西斯阵营协同作战,中国战场的战略价值亦从未减弱。
1942年至1945年,日军在太平洋战场投入的陆军兵力最多时仅60余万人,而在中国战场则始终保持着100万至150万人的规模,占其陆军总兵力的60%以上。中国远征军两次孤军入缅作战(1942年、1943年),更是直接支援盟军在东南亚的反攻,保障了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成为亚洲大陆上少数能主动配合盟军战略的地面力量。可以说,中国不仅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更是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战略上的重要支撑。
那么,上述错误的二战史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而这种偏颇以至错误的史观又带来什么影响?
首先是战后话语权的失衡。早在二战还未结束时,美、英、苏三国领袖便在雅尔塔会议秘密瓜分战后利益,主导了二战后的世界格局,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它同盟国却几乎被排除在外。事实上,美西方国家利用中国牵制日军,却从未正视中国在二战期间的贡献。
二战结束后,美、英凭借经济与军事优势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历史叙事因而严重倾斜。中国14年的浴血奋战,只要尊重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代价,作出了不容小觑的历史贡献,但在美西方主导的二战叙事中,中国战场的贡献被处于“边缘位置”。
到了冷战时期,出于意识形态偏见,美西方阵营为了凸显自己的正义性,刻意将中国抗战简化为“被动抵抗”,忽视了中国人民在战争中展现的民族凝聚力与主动性。这种刻意、片面的历史叙述,导致全球对二战的认知出现严重割裂——只知欧洲战场的惨烈,却不知中国战场的牺牲;只记得盟军的诺曼第登陆、美国在广岛、长崎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却忘了中国军民在淞沪会战等重大战役牺牲的悲壮,淡化了南京大屠杀中日本侵略者的泯灭人性。
弘扬抗战伟大精神
中国的抗战绝非仅仅是自保之战,作为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旗帜的国家,中国不仅以自身抗战为世界争取时间,国共两党在国破家亡的危难之际,放下分歧,同心协力,枪口一致对外,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更积极推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战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前仆后继的印证,彰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保家卫国、不当亡国奴而勇敢地奔赴沙场,为守护家园而英勇就义,最终取得完全胜利。
战后,中国深度参与国际秩序重建,积极参与《联合国宪章》的起草工作,促成将各国民族自决和集体安全原则纳入宪章中,对战后世界各殖民地的解放运动有巨大鼓舞,为发展中国家争取话语权奠定基础。
缅怀历史,展望未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的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如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阻,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继承并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鲜明的时代价值。
(作者系教育评议会会长、国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