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天文台于月内五度发出黑色暴雨警告,打破纪录。随著亚洲各地极端天气事件急剧增加,从破纪录的降雨量、台风到热浪持续侵袭,世界顶尖气候科学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八大行动建议。
香港城市大学(城大)能源及环境学院院长 Benjamin Horton 教授指出,未来三十年的决策,将决定香港的宜居性、经济韧性与全球领导力。
亚洲区内的极端天气
Horton 教授自 2025 年 4 月移居香港,亲身经历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包括日前打破八月份单日降雨量纪录的黑色暴雨,以及十号飓风韦帕带来的强风与洪水。有感于此,他提出了八大行动建议。
香港天文台的数据显示,热夜与酷热日数持续增加,而寒冷日数则几乎消失。2024 年是香港自 1884 年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Horton 教授直言:「降雨模式变得更不规律,长时间的乾旱后迎来倾盆大雨。这不仅是一场环境危机,更是一场公共卫生、经济和基础设施的挑战。」
环顾亚洲,气候变化的影响同样显而易见。2024 年,新加坡录得 122 个危险高温天气;南韩在七月经历破纪录的酷热「热带夜」;致命暴雨引发的洪灾,席卷中国南北部及首都北京。
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及该校地球观测研究所总监的 Horton 教授表示:「这些并非反常事件。它们是一个明确且正在加速的气候模式的一部分。气候变化不再是未来的预测,而在香港实时上演。」
他强调,基于香港密集且老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对进口能源的依赖,加上他对过去几周整个区域极端天气的观察,香港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他认为,只要有必要的意愿和领导力,这八大行动建议不仅可以在香港,也能在新加坡、北京、首尔或任何其他大都市发挥作用。
八大行动助香港应对气候变化
Horton 教授为香港未来三十年概述八项策略性优先事项,并强调这份行动纲领可供任何城市进行调整:
(一)投资气候科学
Horton 教授说:「投资气候科学,意味著投资我们的未来。」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周遭的变化、保护社区,并为一个更健康的地球创造更智慧的解决方案。「我们了解得越多,行动就越好——以免为时已晚。」
(二) 加快再生能源发展
Horton 教授表示:「香港的再生能源市场占有率在亚洲属最低之一。我们需要优先发展海上风力、太阳能及区域电网整合项目。与邻近的内地先进再生能源产业的合作,将为香港开拓新机遇。」
(三)改变出行模式
电动车辆的普及至关重要,但这并不足够。「我们需要一个全面的转变,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步行及单车代步。氢能技术和扩展充电基础设施,有助于交通运输脱碳,同时纾缓交通挤塞与改善空气质素。」
(四)绿化建筑环境
鉴于建筑物消耗了香港大部分电力,Horton 教授强调推动建筑改造、制定绿色标准和碳定价。被动式降温技术(如智慧建筑设计、降温涂料和透气物料)有助于利用自然过程减少热量,从而降低能源使用,让人们在不依赖冷气的情况下感到舒适。他总结:「建筑业必须成为我们气候策略的核心,鼓励措施和制定法规,均可推动创新与问责。」
(五)增强气候应变能力
多功能海岸防护是创新的体现,它在保护海岸线的同时,也为自然、休闲和社区创造了空间。Horton 教授强调:「这是一种更智慧地适应气候变化的方式,将工程与生态系统结合,为所有人打造更安全、更有活力的海岸线。每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都必须通过气候风险的视角进行评估。」
(六)提升社区参与度
Horton 教授强调:「这或许是我八大建议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气候行动必须具备包容性,透过教育、公众意识提升与青年参与,可培养可持续发展文化。真正的韧性始于社区层面,大学有责任在这方面发挥领导作用。」
(七)改善治理与透明度
Horton 教授呼吁采用整体政府参与的方式,建立清晰的问责制、定期的进度报告和开放数据,以建立公众信任,同时确保政策成效。「信任是通过透明度建立的。跨部门协调和持份者咨询应成为制度化的常态。」
(八)投资碳捕集技术与循环经济
随著技术日益成熟,香港应投资碳捕集与封存(CCS)、结合 CCS 的生物能源,以及循环经济模式。「这些创新措施可与现行政策互补,助香港在区内气候科技领域发挥领导作用。」
香港作为气候变化行动的典范
Horton 教授相信,凭借这份行动纲领,香港在应对气候挑战方面处于独特地位。香港与内地联系紧密,而内地已成为再生能源、电动车和绿色金融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加上香港丰富的科学和财政资源,有潜力成为亚洲气候智慧型城市的发展典范。
目前,香港已采取多项重要措施。《香港气候行动蓝图 2030+》和更全面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 2050》,皆设定了在 2050 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已拨款 2,400 亿港元,支持未来二十年的转型。
这些举措已初见成效。在 2014 至 2022 年间,温室气体排放量因更洁净的发电方式而下降了 24%。这归功于使用天然气发电和区域电力进口增加。同时,「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办公室」成立,有助协调跨界别的努力。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交通与建筑物的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公众参与度也有待提升。香港人均排放量仍高于东京,提醒我们仍有进步空间。
Horton 教授指出:「香港已取得进展,但我们的雄心必须与迫切性并驾齐驱。我们奋斗的目标不仅是减少排放,更是为了这座城市未来的韧性与竞争力。」
他总结道,凭借富有远见的领导力、区域合作和社区参与,香港有望成为亚洲气候智慧城市的典范。「我们必须以迫切性与雄心壮志果断行动,为香港、为亚洲、乃至为全世界,建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