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锣湾云集多家大型商场和百货公司,其心脏地带隐藏著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渣甸坊市集,售卖林林种种的便宜服饰、生活用品、新鲜蔬果和粮油杂货,有著港岛“女人街”之称。这个在高楼大厦夹缝里的市集,至今已有逾67年历史,是铜锣湾零售的始祖。
逾67年历史 原渣甸街小贩组成
渣甸坊(Jardine's Crescent)市集属于渣甸街的内街,邻近崇光百货、利园、希慎广场和时代广场等著名商场和百货,是一条行人专用街道。它连接渣甸街及启超道,从街头到街尾,整条道路并不宽广,狭长型的街道摆满逾百个密密麻麻的摊位,售卖各式各样的廉价服饰和生活杂货,湿货乾货任君选择,难怪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吸引许多街坊或游客前来帮衬或寻宝。该市集源于约1958年,由原本在渣甸街摆摊的小贩组成,因政府收地修路,而获安排迁入渣甸坊。这个外表平平无奇的市集,原来是铜锣湾零售的始祖,见证了区内的兴衰!
建灯笼洲街市 露天小贩拒入室内
早在逾百年前,铜锣湾已设有本港最早的露天市集,小贩主要集中在东角及渣甸山之间的街道。至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铜锣湾成为英资洋行怡和(前渣甸洋行)的根据地,在购买附近土地后命名为“渣甸街”,英文名为Jardine's Bazaar,是市集之意,并沿用至今。随著铜锣湾东角一带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渐渐由工业发展为零售业,吸引大丸、崇光、三越及松阪屋四间日资百货进驻,不仅开启一个崭新的消费时代,亦成为大众心目中的铜锣湾地标。与此同时,港英政府为了发展道路和规范小贩,在渣甸街兴建灯笼洲街市,希望将露天摊档搬至室内,但遭小贩们的极力反对,经过一番争取后,当局惟有将渣甸街后面的巷仔变成小贩们聚集点,并规划成行人专用区,取名渣甸坊。
三代小贩传承 原始地道庶民风景
自六七十年代起,渣甸坊成了许多街坊每天必逛的市集,也成了游客们感受香港地道文化的好去处。但随著九十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爆破,日资百货相继撤离香港,以及本港经济转型,乃至后来本港先后遭受亚洲金融风暴、SARS、国际金融危机和新冠疫情等冲击,小贩们都总能迅速回应时势的变化,售卖平民百姓的生活所需。渣甸坊市集屹立至今,历经了三代小贩的传承,任凭区内物换星移,它仍是铜锣湾充满本土特色的地方,至今不乏捧场客,仍然保留最原始和地道的庶民风景,是迎合寻常百姓消费的好去处。



今日热搜
本周热搜
本月热搜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