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每日的饮食中,盐是不可或缺的调味材料。适量的盐可以为食物增美味。然而,过量摄取盐(钠)可能会增加患上高血压和各种慢性疾病的风险。不健康饮食是导致全球入类死亡和疾病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盐/钠摄取过量是罪魁祸首之一。
盐与钠的基本知识
盐的成分:盐大约由40%的钠和60%的氯化物组成
钠的来源:
- 天然存在于食物中
- 亦常以盐的形式在制造或烹饪过程中添加于食物,用以保存食物和增加味道。
维持正常的血钠水平的重要性:
- 调节体液和酸碱平衡
- 传递神经脉冲(如发出信号收缩肌肉)
- 维持细胞正常运作
钠摄取建议量
个人每日的钠摄取量,视乎年龄、性别、人生阶段或健康状况等而异。
年龄或情况 | 建议每日盐摄取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
健康的成人 | 少于5克 (即约2克钠,约略少于一平茶匙盐) |
儿童 | 应低于成人指标,年龄愈小应摄取愈少 |
盐摄取过量导致的主要健康风险
众所周知,盐摄取过量会对血压产生不利影响。盐摄取量愈高,患上高血压的风险愈高。除了血压,盐摄取过量亦会损害心脏、脑部或肾脏等,久之更会逐渐导致慢性病。
流行病学研究的综合分析报告指出,与盐摄取量较低人士相比,盐摄取量较高人士的中风风险高23%,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高14%,及患上慢性肾病的风险高21%。此外,盐摄取过量或进食太多盐腌制品会增加患上胃癌的风险。与盐摄取量低人士相比,盐摄取量高人士的胃癌风险高55%。
香港人口的盐摄取模式
卫生署二零二零至二零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调查通过收集24小时尿液,客观检测逾1900名15至84岁非住院人士尿液样本中的排钠量,以评估食用盐摄取量。整体而言,有83.9%的15至84岁人士每日盐摄取量超出世卫建议每日少于5克的上限。每日盐摄取量为5克或以上的人口比例在35至44岁年龄组别最高,比例为89.7%。
减少食盐
世卫将减少人口的盐摄取量定为优先公共卫生行动之一。据估计,如果全球将盐摄取量减至每日5克以下,每年全球便有250万人可避免死于突发性心脏病和中风。除了进食加工食品,在食物中加盐(如在烹饪过程中或进餐时)也是一种常见的饮食习惯,与个人长期偏好咸味食物有直接关系,并会大大增加钠的总摄取量。
在中国内地的成年人之中,钠的主要来源是个人在烹调或预备食物时添加的盐,占钠总摄取量的69.2%。
事实上,取代盐而无损食物味道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有助控制盐摄取量的建议:
在家煮食时,尽量使用新鲜食材;
- 限制进食含盐量高和盐腌食物,例如加工肉类、咸蛋、泡菜、罐头食品或即食面中的调味料;
- 煮食时以大蒜、胡椒、柠檬汁或醋等香草和香料调味,代替食盐;
- 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料,同时避免在用餐时添加;
- 用柠檬、番茄、胡椒、南瓜和菠菜等新鲜食材煮成酱汁,代替加工即食酱料;
- 出外进餐时,选择用天然调味品调味和较少酱料的餸菜,并要求将酱料分开送上;
- 购买预先包装食物时,留意营养标签上的钠含量,并选择低钠/盐的产品。
对于食用盐的选择,由卫生署联同食物安全中心成立,并由医院管理局及相关医学学院的代表组成的「预防碘缺乏病工作小组」建议,市民以加碘盐代替一般食盐,同时要确保每日食盐的总摄取量少于5克,以降低患上高血压的风险。碘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用来制造甲状腺激素以支持生长及发育。不论年纪多大,如果碘摄取量长期不足,会严重影响健康,包括出现甲状腺肿(俗称「大颈泡」)。然而,二零二零至二零二二年度人口健康调查的结果显示,35岁或以上人士属于碘摄取量「不足」和「轻度缺碘」。
为防控与盐摄取过量相关的非传染病,卫生署会继续推广健康饮食,呼吁公众减少食盐。
摄取盐不必然是坏事,但关键在「适量」,过犹不及。我们要察觉食物中的隐藏盐分,并选择合适的饮食习惯,就能既享美味又保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