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生物学家发现两个 “海月贝”新物种-紫荆网

浸大生物学家发现两个 “海月贝”新物种

日期:2024-12-17 来源:文汇网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浸会大学的生物学家在香港米埔和南海分别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牠们也被称为“镜贝”、“明瓦”或“卡皮斯贝”,是一种咸水双壳贝类,属于“海月贝属”(Placuna)。今次发现令“海月贝属”在全球的物种总数,由五个增加至七个。

6760351ae4b091a1f30e0b7e1
邱建文(中)带领浸大生物系博士研究生林逸涛(左)、博士后研究员李一璇(右),分别在香港水域和南海发现两个海月贝新物种。

由浸大生物学系教授邱建文率领的研究团队,将两个新物种命名为“河口海月”(Placuna aestuaria)和“玻璃海月”(Placuna vitream)。有关研究已发表于学术期刊《Ecology and Evolution》。据介绍,海月贝是可食用的贝类,但相对于食用,其贝壳的价值更高,几千年前已开始被用作玻璃的替代品。海月贝漂亮的半透明银色贝壳,被广泛用于制作窗户、珠宝首饰,以至灯罩和吊灯等装饰品。浸大团队2022年4月在大屿山水域进行底表动物调查,以及2023年7月在米埔自然保护区,对一种后来被确认为新物种的箱型水母进行研究,期间收集了几个海月贝属的贝壳亚化石。

676037a6e4b091a1f30e0c231
浸大研究团队在米浦自然保护区的基围采集到“河口海月”样本

根据文献记载,本港的“海月贝属”只记录“云母海月”(Placuna placenta)一个热带种。经过仔细比对,浸大生物学家发现采集自本港的标本,其铰链和耳廓结构等特征均与“云母海月”不同,因而确定牠是一个新物种,并命名为“河口海月”。团队相信本港关于“云母海月”的记录是由于鉴定错误导致,而“河口海月”或由于气候变化迁移到了中国沿海其它地区。

67603826e4b091a1f30e0c411
浸大生物学家发现的两个海月贝新种,包括“玻璃海月”(上)和“河口海月”(下)

另一个新物种“玻璃海月”有着仿似玻璃和珍珠般的贝壳,浸大生物学家于2023年5月,在海口东门市场当地渔民贩售的海月贝中,采购到活体标本。随后在海南三亚新村港的潮间带以及从厦门下津湾收集到了更多野生标本,反映牠们可能广泛分布于南海,包括香港海域。

由于贝壳形状、轮廓和铰链结构上的相似,大量文献一直错误将“玻璃海月”识别为另一海月贝物种“云母海月”。浸大团队对比下,发现牠们“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1”的基因存在11.43%至11.82%的差异,这个差异比人类与黑猩猩之间的基因差距大好几倍。

邱建文表示,今次发现的两个新物种,增加了海月贝的物种数量,还显示海月贝可能与以前大家所认知的不同,拥有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亦驱使研究人员对其他之前已假定广泛分布于亚洲海洋的生物,重新进行物种评估。

来源:文汇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王志杰 校对:但红玲 监制:廖国良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