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莉珊
因为缺失完整的历史教育,身边的孩子们大多认为8 月15日不过是个平凡的周五。但我们知道,这一天是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而今年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当时间一年年成为历史,若缺失完备的历史教育,年轻一代对这场民族存亡之战,对香港自身在烽火中的角色,日渐模糊。如果失去了历史的记忆,那我们将同时失去未来的方向感,这是笔者认为需要跟青年朋友分享的一点心事!
从小听父辈“想当年”的苦难岁月,也亲眼见证和平环境下百业腾飞的幸福,因此更知道,这段壮烈的历史不容在时代的洪流中被轻轻带走。当笔者为人父母后,发现香港这段历史的角色与关键,并没有在历史教育中充分体现,三年零八个月的苦难被压缩成寥寥几十字的应试知识点,当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等抗战英烈被简化为书本符号,年轻一代容易应该错失本该知道的完整历史。居安当思危,在缺失完整历史认知的情况下,再多的爱国教育活动与口号也难打动年轻人。如果年轻人知道八十多年前的那一场民族存亡之战,香港同胞在危难时刻展现的民族气节与牺牲精神,他们就知道,香港早已是国家命运血脉的一部份,密不可分。
笔者这几年在推动青年工作的过程中,更深切体验到历史教育对年轻一代的重要性。今天的香港已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且要协助国家进一步国际化,香港年轻人将要面对的必然是复杂的国际局势、隐藏在形形色色的生活当中的分化图谋,只有历史教育可以赋予我们以深邃目光看透现实迷雾,在纷繁大千世界中辨识出那些曾将人类拖入深渊的危险路标。
历史教育的使命,从来不是传递仇恨,而是传承累积下来的智慧。抗战的惨痛教训如警世洪钟——昭示了民族分裂的灾难深渊,揭示了强权扩张对人类文明的致命威胁,更无比清晰地印证了唯有团结自强,方能守护和平与尊严的真理。
香港近年强调国民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爱国教育等等,但笔者认为只有强调“价值回归”的历史教育,才可以让香港青年能真切感知到脚下土地曾经历的创痛。完备的历史教育不应止步于历史资料的罗列,而须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对民族苦难的深沉共情,理解祖辈如何在苦难岁月中守护家国,才能知道对清醒警惕强权逻辑,坚定守护和平价值,也才可以激发出他们对守护繁荣与自由的自觉担当。
刚刚过去的8月15日,香港与内地有多种纪念庆祝活动,国家更将在9月3日举行盛大阅兵仪式,无非也是呼吁社会凝聚共识,希望历史记忆可以成为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历史座标。香港除了要隆重的纪念之外,更关键的是需要全社会形成尊重历史、敬畏记忆的氛围。这需要教育政策对历史教育的支援,需要教材编写者的历史责任感,需要教师以热忱点亮课堂,更重要的是需要香港青少年与国家命运的共鸣。
铭记历史,非为沉溺过往,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走向未来。八十周年,当年的苦难亲历者日渐走入历史,但我们要谨记由他们用生命血汗守护下来的和平文明。我们这一代乃至更年轻的一代,幸运地在和平当中成长,但不能因此忘却历史的苦难,只有铭记历史的警钟,才能谨记和平发展的信念,让我们乃至全人类都避免再犯错误,才可永享和平发展。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