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晓辉
8月19日,前海管理局与香港发展局共同推出的《深港融合建筑师负责制管理办法》及NEC合同试点研究,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则衔接迈出关键一步。这场以“制度型开放”为核心的改革实践,不仅为深港专业服务融合开辟新路径,更为中国建筑业对接国际标准提供“前海样板”。
此次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管理模式的重构。通过将内地传统的“五方责任主体”转化为香港及国际通行的“三方责任主体”,前海实现了建设监管体系的国际化转身。这一转变并非简单减法,而是通过香港认可人士制度与内地建筑师负责制的深度融合,构建起设计、施工、监理一体化的全流程责任体系。这种模式既保留了香港业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技术优势,又发挥了内地建筑业的生产力优势,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前海创新教育集团前湾学校的建成启用,成为检验制度创新成效的“活教材”。该项目由香港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主导设计监理,中建香港全流程实施,系统性打通企业备案、人员执业、金融衔接等八大关键环节。项目引入的C-SMART数字平台、BIPV光伏幕墙等技术,不仅获评深圳近零碳建筑,更通过香港理工大学实训基地的设立,构建起深港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这种“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人才融合”的三维模式,为后续重大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市首创的香港评标专家库,整合50位香港资深专业人士,为重大工程注入国际视野。这种“深圳项目+香港评审”的机制创新,不仅提升评审的科学性,更推动粤港澳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此举为香港专业人士深度参与国家建设创造条件,真正实现“香港所长”与“国家所需”的精准对接。
从管理机制重构到标准体系对接,从项目实践验证到人才资源互通,前海的制度创新正在绘制深港协同发展的新图景。这种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的改革路径,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累经验,更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对接国际规则的制度型开放道路。随着更多“前海样板”的落地,深港融合必将释放更强大的发展动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湾区智慧”。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环保从业员总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