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林世雄:“基建先行”为香港经济创造容量-紫荆网

【紫荆专稿】林世雄:“基建先行”为香港经济创造容量

日期:2024-11-28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运输及物流局局长 林世雄

香港特区政府希望通过“基建先行”规划方式推展运输基建项目,加强地区连系并释放发展潜力,为香港经济“创造容量”。过去两年半,我们亦寻求以科技创新方法及改革思维,致力加快推展基建、惠及民生。陆海空三个“港”的领域改革亦正持续推进,与业界携手,为香港建未来。

打通铁路道路网络

带来出行幸福感

香港道路和铁路网络使用率之高,位居世界前列。在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境内,我们拥有约2,241公里的公路,21条行车隧道、1,478条行车天桥及桥梁。另外,每天有五百万的乘客在我们271公里的重铁和轻铁系统往来。同时,我们亦有1,622条行人天桥及行人隧道,使市民能畅达出行。这些道路及铁路网络承载了我们世界第一效率高的公共系统,来满足日均高达1,100万人次的出行。

萤幕截图 2024-11-28 下午4.31
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11月21日率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代表团,与深圳市常务副市长陶永欣率领的深圳市政府代表团,在深圳举行“港深跨界轨道基础设施建设专班”第三次会议。图为林世雄(左)和陶永欣(右)听取关于跨境铁路项目规划的汇报

要维持本港交通网络高效运作,我们必须与时并进,扩展与提升我们的基建设施。就此,我们正积极有序推展在去年12月发布的《香港主要运输基建发展蓝图》内的各个项目,著力提升本港的运输基建网络,加强地区连系,提升跨境便利和释放发展潜力,为香港经济创造容量。

本地铁路方面,我们会为北部都会区打造一条东西走向的铁路骨干,包括洪水桥站、北环线主线及支线、北环线东延线及新界东北线。这些路线将可加强新界东西之间的铁路连接,连同现有的东铁线及屯马线,将在新界北形成一个环状铁路网络,并透过东铁线及拟议的中铁线和港岛西至洪水桥铁路连接至市区,释放洪水桥/厦村、古洞北/粉岭北、新田科技城、新界北新市镇等新发展区及邻近地区的土地发展潜力。除了去年动工的北环线第一期古洞站,洪水桥站和北环线主线陆续在今年内和明年动工,预计分别在2030年和2034年完成。

我们亦正全力推进跨境铁路项目,助力香港把握大湾区及北部都会区发展的机遇和优势,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紧密交流。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及北环线支线项目分别在新界西北及新界中提供直接的跨境铁路,连接深圳湾口岸及新皇岗口岸,为往来大湾区的市民及旅客提供更多出行选择。同时,市民及旅客亦可利用拟议的北环线东延线及新界东北线,方便地通过文锦渡口岸及香园围口岸前往深圳。在相关铁路线通车后,北部都会区内有铁路覆盖的陆路口岸,将由现时罗湖及落马洲两个大幅增加至六个,进一步促进港深融合。

道路网络方面,我们正继续推展各项道路工程,加强北部都会区对外、对内及跨境连接的主要干道项目,连通北部都会区内的重要节点,加强主要干道容量及覆盖率。九龙市区内的六号干线余下部分亦如火如荼兴建中,目标在2026年开通整条干线,届时在繁忙时间往来将军澳市中心及油麻地交汇处的行车时间,可由现时超过一小时大幅压缩至约12分钟。

香港山多路窄,在市区扩建交通网络,向来挑战甚大,但科技让过往的不可能变成可能。行政长官在去年的《施政报告》宣布,在东九龙、启德及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建造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这三个集体运输系统是继香港沿用已久的地铁和轻铁系统之外的中型运输量集运来满足地区的交通需求,经过运输及物流局及各工务部门同事的努力,三个项目都已全面启动。就启德及东九龙的项目,我们预期分别于下年及2026年招标。关于洪水桥/厦村项目,我们会于稍后邀请相关供应商及营运商提交意向书,并争取在2026年内就项目进行招标。

萤幕截图 2024-11-28 下午4.32
东九龙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构想图
萤幕截图 2024-11-28 下午4.32
启德智慧绿色集体运输系统构想图

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

持续推动领域改革

除了上述的陆路交通网络,海运、航运业务向来是香港的“金字招牌”。11月我出席了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在深圳召开的2024年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会上夏宝龙主任提到我们要巩固和提升香港传统优势,我感受至深。全球各地区在疫情后经历了深刻变化,加上今年世界一些地区保护主义抬头,还有地缘政治不稳、经济前景阴晴不定等情况,都令本身极受外围环境影响的航运、航空物流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维持海运、航运的竞争力,我们持续推动领域改革。在航运战线上,我们过去数年推出一系列专为海运业而设的税务优惠措施、提升船舶注册服务、培训海事人才等,聚集了逾1,100间与港口航运相关的公司在香港提供多种优质的海运服务,成果渐见。2019至2022年的三年间,包括船舶经纪、融资租赁、海事保险、海事法律及仲裁等专业服务的高增值海运服务,经济贡献增加近四成。我们会继续优化和推广税务优惠,加大培育海事人才效率,并重点推动具潜力或具代表性的海运保险业务落户香港。

2_1
面积仅1,100平方公里的香港拥有约2,241公里的公路,21条行车隧道、1,478条行车天桥及桥梁。图为昂船洲大桥

去年公布的《海运及港口发展策略行动纲领》,订下了航运业未来发展的明确路线。我们今年将进一步革新现时的“香港海运港口局”成为“香港海运港口发展局”,协助政府制订政策和长远发展策略。我们将委任非官方人士出任主席,并设有更稳定的专责研究和推广团队,推动香港航运业扬帆远航。

而在去年初开始试行的数码化港口社区系统,来年亦会完成系统构建,让航运、港口及物流业持份者信息互联互通。另外,鉴于大宗商品占全球航运交易量一半以上,我们将研究税务优惠,以期聚集大宗商品贸易商落户香港,带动海运服务,构建大宗商品交易生态圈。

我们在11月亦已公布《绿色船用燃料加注行动纲领》,订立五大策略和十项行动,从绿色船用燃料供应、基建配套、港口减排、鼓励措施、海内外合作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全方位推动香港成为高质量的绿色船用燃料加注中心,以巩固香港港口的竞争力。香港成熟的金融系统、良好的营商环境和信誉、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规管制度,更令香港可以成为国际绿色船用燃料交易中心。我们会积极地落实相关的策略和行动,并预期来年业界会进行首次船对船液化天然气加注,为香港的航运业务制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航空领域,香港实力雄厚。但在全球激烈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必须以更前瞻思维,维持世界一流水平。香港国际机场三跑道系统已在11月底全面投入服务,三条跑道全数投入运作,令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货运力提升。2035年,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货流处理能力将比疫情前增加五成。

我们亦锐意把机场城市规模扩大逾一倍,新项目包括艺术产业生态圈、亚洲博览馆第二期、游艇港湾及配套设施、空运鲜活市集等等,集合高端商业、旅游和休闲活动于一身。我希望扩大后的机场城市,可以把香港引以为傲的机场提升为世界领先新地标及全球旅客的“目的地”。

在不可逆转的绿色能源趋势下,我们亦下了工夫。目前,香港国际机场的燃料基础设施,已可供航空公司接收、储存及采用预先混合的可持续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 SAF)。机管局应政府要求就SAF进行顾问研究,分析SAF在国际、国家和地区层面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议。我们正参考研究报告的内容,为推动SAF订定发展方向,包括为从香港国际机场起飞航班的SAF用量设立使用目标。

协同大湾区优势同样是我们的关注点。结合香港和珠海两个机场的优势,去年底已开通的“经珠港飞”直通客运服务,方便内地旅客使用两个机场及港珠澳大桥来往海外。而东莞作为广东省的生产业基地,亦与机管局合作无间,机管局2021年底试行东莞与香港的“海空货物联运”先导计划,运作顺畅。“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第一期永久设施首阶段建设将于明年完成,逐步达致每年处理100万公吨货量。我们超前部署,开展规划第二期发展,引入更多高增值物流、跨境电商及快件服务设施。

扩大货源,吸引更多货物取道香港中转,是建设好陆、海、空三个“港”的不二法门。运输及物流局将会联同其他相关政策局及部门研究将现时航空转运货物豁免许可证安排扩展至其他多式联运模式,并且同时加强与大湾区兄弟城市、粤西地区以及广西等地的物流合作,以善用港珠澳大桥,扩大高增值物流服务。

在传统航空模式以外,我们没有放过探索开拓发展新赛道。今年3月,国家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特区政府成立由财政司副司长牵头、由我出任副组长的“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我们已召开了首次会议。我们明年年初会与业界和伙伴机构合作,陆续推行试点项目,预计首阶段会以无人机载货为主,其他可行的应用场景包括紧急救援、测量、检查、保养维护、空中监测等。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会努力以运输基建驱动发展,构建一个宜居、具竞争力及可持续发展的香港。另外,我们亦会继续致力维持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空及物流枢纽的地位;千帆竞发,奋楫者先,我们会紧贴世界最前沿的运输及物流走势,将我们的高端服务推陈出新,在巩固提升香港传统优势之余,探索开拓发展新赛道,不断激发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2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雨桐 校对:李天源 监制:姚润泽
香港金管局副总裁陈维民:香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关税战下彰显强大韧性
贸易战下,香港金融市场运作顺畅,稳健向前
俄方“要看美方具体行动” 波兰劝俄乌相互妥协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今日启动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