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访】非遗传承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访香港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耀辉、刘锦棠-紫荆网

【紫荆专访】非遗传承与家国情怀紧密相连——访香港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耀辉、刘锦棠

日期:2025-08-03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本刊记者  王慧娟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于3月12日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全国共有942人获选,其中包括两名香港代表——黄大仙信俗传承人李耀辉(义觉)道长,以及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传承人刘锦棠。李耀辉以“黄大仙信俗”在“民俗”类别入选,刘锦棠则以“麒麟舞(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传承人的身份在“传统舞蹈”类别获荐。两位传承人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守护香港非遗文化,使其得以在现代社会寻根溯源、发扬光大。

以信仰传承文化,让世界读懂中华

黄大仙信俗源自浙江金华,后传至香港,由啬色园弘扬发展,并结合宗教科仪与慈善活动服务香港社会,体现了“普济劝善、有求必应”的宗旨,受到香港社会的普遍认同,并传播至台湾地区与东南亚各国,成为宣扬中华文化、团结世界华人的一扇窗口。

0Q0A1361(1)副本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是香港首家举行升旗仪式的庙宇(本刊记者 刘雨晨摄)

李耀辉自1985年加入啬色园以来,长期推动黄大仙民俗文化传播,更于2021年设立黄大仙信俗文化馆,致力于深化黄大仙信俗的研究与传承。“非遗最重要的是保护和传承,作为一名传承人,责任重大!”李耀辉获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之后,深感肩上的责任更重了,“黄大仙信俗不仅是一种宗教思想,更是一种生活信仰。我们须知‘根’在何处,才晓路在何方,一定要把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一代代传下去”。

非物质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传承的方式在于以人为载体、也以人为主体,其传承和延续主要靠传承者的口传心授、代代相承。香港黄大仙信俗传承团体为啬色园,百年来,啬色园秉承黄大仙“普济劝善”之宗旨与“有求必应”之厚德。难能可贵的是,清末以来至1960年代,广东三间黄大仙祠相继废弃,在近现代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而啬色园成为硕果仅存的黄大仙祠庙,一直薪火相传,道脉延绵,成为与香港社会同步成长的著名庙宇。

李耀辉认为“科仪是活的传统”,他不仅致力于将道教科仪作为文化传承的手段进行统一和简化,也不断尝试利用高科技手段作为辅助,使得黄大仙信俗得以更有效、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全真派祖师爷王重阳肯定是一个顶尖的CEO。”李耀辉的比喻,巧妙地将道教文化与现代管理理念相连。啬色园黄大仙祠管理和运作既与时俱进,又不失既定宗旨,尤其是多元社会服务的开办,使其成为由传统祠庙蜕变到现代宗教慈善团体的典范。

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本刊记者 刘雨晨摄)

“普济劝善”是香港黄大仙信徒一直遵奉的信仰原则,早在清末建坛时已经确定。1924年,啬色园于九龙西贡道首创药局,赠医送药;及后推行慈幼安老服务;以“劝善”的原则出版善书及兴学育才。在香港这样一个移民社会中,这一原则的长期奉行,使黄大仙信俗成为广大香港市民关注慈善、服务社会的一个精神支撑。

黄大仙信俗是与神明相关的民间习俗,以生活形式表现其信仰内涵,深入港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黄大仙灵签,供民众问事及求药方;每年岁末还神,岁初的头炷香,农历八月廿三的大仙宝诞,已成了香港重要的岁时风俗。“我希望把所有的道教经文统一起来,便于传扬。原则就是,一不要忘祖忘本,我们的根是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二一定要创新发展,加进现代化的元素,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民俗信仰和对华夏文明的认同中来。”李耀辉的理念,在黄大仙信俗的传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黄大仙祠终年香火鼎盛,入园参访善信及中外游客,日均逾一万人次,影响深远。

1921年啬色园普宜坛设立,经过先贤百年以来的宣法弘道,黄大仙信仰不但深深扎根香港,黄大仙祠亦成为香港重要的宗教景点。香港“黄大仙信俗”在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17年名列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做好黄大仙信俗的保育与传承,2021年啬色园成立了“黄大仙信俗文化馆”,同时随著香港信徒行脚,海内外的黄大仙信仰,遍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地。

国家级非遗“黄大仙信俗”传承人、啬色园黄大仙祠院监李耀辉博士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刘雨晨摄)

“我希望把中国传统文化宣传出去,把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信仰和思想,传播到全世界。同时让老外知道,这不是古灵精怪的迷信事件,而是以信俗的名义做利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事。无论是在港澳台还是在祖国内地和海外,希望黄大仙信俗的传播可以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寻根溯源,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可以为民族文化自信和海外华人的精神皈依找到归途。”85岁的李耀辉精神抖擞。

以麒麟承载古道,让匠心延续乡愁

暮色浸染黄大仙祠的飞簷时,西贡坑口村的麒麟锣鼓恰好响起。在那铿锵的节奏中,刘锦棠的身影显得格外坚毅,“其实我一直都觉得,麒麟舞这种特色文化,在香港传播意义深远。”客家人视麒麟为瑞兽,相信其能驱除煞气、带来吉祥,因此在节庆、婚嫁、神诞等场合均可见其身影。非遗传承人刘锦棠自7岁起练习舞麒麟技艺,并于2013年成立了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大力推广这项传统文化。

根据地方族谱记载,西贡在明中叶前,已有居民在中部沿海地区建村定居,至清代康雍乾三朝,原居家族繁衍,加上外来移民不断迁入,令西贡地区的人口和村落数目大增。18世纪中叶,大量客家移民由广东北面移居东南沿海,这批客家移民当中,有部分选择在西贡坑口清水湾半岛河谷定居,形成了客家族群的村落。客家村民以宗祠和庙宇为中心结成联盟,开垦田地、捕捉鱼虾。由于经常受到海盗的侵扰,年轻一辈便学习武术,扛起保卫家园的责任,而舞麒麟便是武术训练中的一项。

国家级非遗“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传承人刘锦棠接受本刊采访(本刊记者 李天源摄)

西贡坑口区客家族群的舞麒麟传统,已经代代相传了超过二百年。自1960年代开始,年轻村民相继到市区、甚至海外工作,有些村落因而缺乏年轻接班人去延续舞麒麟的传统。有见于此,除了由家族成员传承武术和舞麒麟的技艺之外,有些乡村甚至请来武术师傅到村中教授、培育新一代的舞麒麟健儿。近年,一些村民亦自发地义务训练年轻一代,并于每年正月举行麒麟会,以提升村民对舞麒麟的兴趣,而部分移居欧洲等地的侨民,也将舞麒麟文化带到海外。

现时,西贡坑口区有7个传承舞麒麟的主要体系,2013年成立的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除了维持和推动区内的客家舞麒麟活动外,亦向公众推广客家族群的历史和舞麒麟的传统文化。西贡坑口区的客家村落,经历了数百年的变化,于不同时代,舞麒麟发挥著不同的功能。早期的舞麒麟,集健身、娱乐、保卫家园及宗教仪式于一身。时至今日,舞麒麟依然是传统仪式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团结乡村、维系村民关系、建构海内外客家群体认同的传统活动。

“小朋友从舞麒麟中掌握参拜的仪式,学会尊重对方。我教舞麒麟,不是先从技术入手,而是礼仪规范。”刘锦棠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他深知,舞麒麟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礼仪和精神的传承。在他的课堂上,孩子们首先要学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对长辈的尊重和在团队中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现在讲物质享受,很多来学的小朋友觉得辛苦。我们开班的时候有40多人,经过20堂课程以后就没多少人了,最多就剩下5、6个。”谈及传承现状,刘锦棠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然而,他并未放弃,而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身到技艺的传承上。“如果得不到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足够支持,我觉得十年、八年以后这样的文化可能就会失传。”他的话语中,饱含著对非遗传承的担忧与期待,“弘扬非遗要官方跟民间一起合作。我下面带了十来个师傅,有教音乐的,有教舞麒麟的,还有些专门做协助工作。”刘锦棠说,从2003年至今,他个人为了舞麒麟这项艺术大概花费了100万港币,但还是杯水车薪,希望可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协助。

“现在最小的学生3岁。他有兴趣,以后就这样慢慢地练嘛。”提到学生,刘锦棠的眼中泛起了光芒。在他看来,每一个孩子都是非遗传承的希望。“舞麒麟,想要从农村走向城市,不仅要传承,还要传播。舞麒麟文化传承的意义,一是懂敬畏、知礼仪,二是发挥客家人团结协作的民族精神。回看中国历史,客家人作出了很大贡献。”他的话语,既是对舞麒麟文化的深刻解读,也是对客家人精神的精准概括。

获得国家级荣誉后,刘锦棠倍感责任重大,“未来要将舞麒麟文化发扬光大,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光彩。”为此,他不断探索创新之路,将舞麒麟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编出“智慧城市麒麟舞”等新套路,让古老的麒麟舞在现代都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他积极推动舞麒麟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项传统艺术。

在刘锦棠的努力下,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正逐渐从一个小众的民俗活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那舞动的麒麟,不仅是客家人的精神象征,更是香港在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非遗守护者,更是文化交流使者

香火与锣鼓,传统与创新,在维港的潮声中交织成独特的文化和弦。二者在传承中对话时代,奏出信仰与民俗的现代交响。李耀辉在电子签文系统前记录著今日的信众诉求,刘锦棠则带著少年们在星光下练习新编排的“智慧城市麒麟舞”。非遗从来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当黄大仙信俗用VR技术连接全球信众,当坑口麒麟舞在元宇宙中舒展筋骨,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对古老智慧的坚守,更是一座城市在中西交融中孕育出的文化自觉。这种自觉,让香火超越了宗教的范畴,让麒麟舞动著现代的节拍,最终成为香江之畔永不褪色的精神原乡。

西贡坑口客家舞麒麟表演

“一个道教徒为什么这样爱国而不是只顾得天天念经?我是全香港所有宗教场所第一个举办升国旗仪式的,不管是哪里来的信众还是旅客,首先要知道这(黄大仙信俗)是中国的。”李耀辉的话语,本身即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彰显著非遗传承与家国情怀的紧密相连。在他看来,传承非遗,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而刘锦棠则用实际行动,将客家人的勤劳、坚韧与团结精神,融入到麒麟舞的传承中,让这项非遗项目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纽带。

从黄大仙祠的香火到西贡坑口的麒麟鼓,从香港的大街小巷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两位非遗传承人的努力,正在编织著一张庞大的文化网络。他们用信仰和匠心,守护著香江的非遗之光;用创新和坚守,铸造著中华的文脉之魂。在时代的浪潮中,像他们一样的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遗的守护者,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5年8月号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郭孟琦 校对:周默 监制:姚润泽
黑雨警告现正生效!香港天文台:至少维持至下午3时
黑雨持续多区灾情画面曝光 将军澳的士没顶 沙田巴士站雨水倒灌现喷泉
强国教育!理大与外交学院共育AI时代外交人才
香港海关于机场侦破两宗旅客贩毒案件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