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之畔的岐黄答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中医骨伤的四秩情缘-紫荆网

珠江之畔的岐黄答卷: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与中医骨伤的四秩情缘

日期:2025-06-24 来源:紫荆养生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岭南六月,荔红蝉鸣。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又一批来自广东各地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开始了他们的进修课程。这是该院自2016年以来承办的第六届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班,也是广东省推动中医药服务下沉基层的生动实践。

政策领航,中医药振兴正当时

中医药事业的振兴,根基在基层,关键在人才。近年来,随著《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中医药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医院党委书记陈冠林表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双一流」高校——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第三附属医院勇担使命,充分发挥临床教学优势,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既有中医骨伤技术的精髓要义,也有经典方剂的智慧传承;既有名医大家的理论传授,更有临床一线的实操淬炼。截至目前,已累计为县域培养近430名基层技术骨干,成为国家政策落地实施的标杆。

广东省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的延续,更彰显了广东省在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上的战略定力。从政策引领到基层落地,从人才培养到服务提升,一幅中医药振兴发展的壮美画卷正在南粤大地徐徐展开。

40载峥嵘:从半地下室到三甲医院的跨越

2025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迎来建院40周年。这家矗立在珠江之畔的中医医院,用40载光阴诠释了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时代内涵。

时光回溯至1985年。广州市海珠区一间半地下室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前身——广州中医学院附属骨伤科医院应运而生。30张病床,415平方米的简陋空间,首批创业者从这里起步,历经40年风雨,生生不息。1993年广州中医学院骨伤科研究所成立并挂靠医院;2001年医院与原芳村区中医医院合并组建第三附属医院;2015年龙溪新院区(院本部)落成,同年晋升三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形成「一院三区两门诊部」格局,年服务患者人次超百万。

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汇聚了一批名老中医及中西医领域造诣深厚的医学专家,形成了以骨伤科为特色,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学科综合性诊疗体系,研制出系列深受海内外患者欢迎的院内制剂,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与教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医药人才,建设高水准科研平台。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应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开展健康帮扶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国家急重公共卫生事件中临危受命、逆行出征,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0年间,从「借民房办医」到「大湾区中医骨伤高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筚路蓝缕」之志,书写了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诗。

持续深耕,岭南骨伤薪火相传

骨伤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立院之本。医院骨伤科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骨伤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自1985年,广州中医学院附属骨伤科医院创院之初,便具备了鲜明的中医骨伤基因。1991年率先成立骨质增生专科,其治疗方法突出中医药特色,治疗有效率达90%以上。1992年成立股骨头坏死防治中心,将中西医结合辨证施治体系应用于临床实践,奠定专科优势。1993年,随著广州中医药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挂牌,院所合一的创新管理体制更成为学科发展的加速器。

科技赋能诊疗,引领中西医融合突破。202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研究所更名为广东省中医骨伤研究院。在骨伤科专家何伟首席教授引领下,骨研院聚焦股骨头坏死、膝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疑难骨科疾病,牵头制定《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联合全国十家医院组建「股骨头坏死中西医临床协作网」,制定保髋诊疗共识,造福成千上万名患者。从深化核心病种研究,推动「医教研产」协同创新,再到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让凝聚千年智慧的中医骨伤技术走出国门,中医骨伤从岭南一隅到辐射湾区,这条守正创新之路,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生动注脚。

制剂创新,岭南名方誉遍四海

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一家中医医院蓬勃发展的背后必定有其颇具疗效的「独门绝技」。该院制剂室自1993年成立以来,以「传承名家经验方,创新专科制剂药」为宗旨,特别是在中医骨伤专科领域精耕细作,通过临床骨伤专科的引领与推动,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制剂发展之路。

从单一剂型到多元制剂,从法定配制到自主研发,30余年的沉淀使该院制剂实现了质的飞跃。如今,18种特色制剂各有所长,涵盖凝胶贴膏、合剂、颗粒等多种剂型,凭借确切疗效、稳定品质和良好口碑,赢得患者信赖。去年,十味骨康口服液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方面疗效显著,入选广东省「岭南名方」;温通膏标本兼治肾虚腰痛、腰膝酸软、风湿肿痛、跌打损伤、骨折创伤中后期等症,入选广东省医疗机构制剂孵育品种;通泰凝胶膏剂用于骨折、扭挫伤的早期治疗,荣获「岭南名方」入围品种。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催生了更具适应性的新剂型。中药贴膏剂结合经典组方与透皮制剂技术,通过穴位或患处精准给药,可因人施治,快速起效,为全球透皮制剂发展贡献了中医智慧。而凝胶贴膏的研发,更是突破传统局限——温性经筋通贴膏、凉性经筋通贴膏兼具贴附性、渗透性和持久性,有效克服传统橡胶膏药载药量低、易过敏等痛点。温通膏、健步消肿止痛油等中药制剂因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早已成为百姓家中的必备良药,口碑远播。

从古方传承到剂型革新,从临床验效到百姓认可,千年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小囊泡大世界」,开启中医药现代化新纪元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道路上,突破往往源于细微处的发现。2019至2020年,该院医学检验科赵可伟教授团队在血清外泌体的研究中意外发现中草药细胞外囊泡的实用性价值。这一发现,犹如在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传统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林兴栋介绍,囊泡作为中医药里面发挥最核心疗效的成分,仅有头发丝的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却广泛存在于中草药乃至日常食物中。这些微小的载体在保健品、美妆产品及治疗性药品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

2021年,团队获批全国首个中草药囊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启了系统化研究的新阶段。随后几年,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进展接踵而至:2023年中草药囊泡广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揭牌成立(国内首个),全球首部《中草药囊泡研究与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2024年广东省中草药囊泡中试平台正式启动,标志著研究成果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这些突破不仅让医院研究团队站在了第21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的讲台,更相继实现了玫瑰花囊泡和淫羊藿囊泡的产品转化。从实验室的显微镜下到全球化的产业舞台,因这些微小囊泡的发现而变得更加宽广,中草药囊泡研究必将助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这条创新之路上,中国研究者正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传统医药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全球健康贡献东方智慧。

四秩岐黄,鼎新图强

40载风雨兼程,40载砥砺奋进。从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今日的杏林成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将继续以骨伤科为引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高水准专科,努力建设成为「百姓信赖、员工幸福、政府满意」的中医名院。在这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岭南热土上,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故事仍在续写。

来源:紫荆养生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罗懿 校对:马又清 监制:黎知明
再次“停摆”,美国这是怎么了?
西夏陵申遗成功后首展亮相首都博物馆
今年入境澳门旅客已达3000万人次
【紫荆论坛】郭正林:深港抗日之红色通道、历史记忆及时代价值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