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锦辉
数码科技日新月异,各种便利的智能工具应运而生,大大降低创作漫画和动画的门槛。香港正积极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与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亦提及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特区政府应把握机遇,搭建数码创作平台,推广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创作,同时孵化本港IP,帮助本港数码娱乐业发展,用文艺创意说好香港故事。
助动漫创作者发挥
现代人机不离身,不少人习惯利用碎片时间在手机上阅读漫画或观看动画,可见数码娱乐市场的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特区政府应考虑投放资源,开发“智能创作工具箱”,包括人工智能分镜生成、自动上色、剧本助手、多语言翻译、跨媒介转换(例如漫画转动画、有声书、短剧)等工具,并在数码创作平台上供创作者使用,助力创作者突破技术壁垒,专注产出优质内容、故事。同时让创作促进模型优化,提升叙事连贯性与情感表达,推动多模态AI发展。
数码创作平台前期以提供服务为主,旨在拉动人工智能和本土漫画、动态发展,孵化本港IP。创作者利用数码创作平台发布作品,不但能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提升创作效率和降低制作成本,还可以加入音效、特效(如闪光、震动),结合互动选项,提供分支剧情,提升沉浸感。在平台上发布作品更可实现多元变现,譬如平台广告分红、付费章节和读者打赏,成功的IP更可衍生电影、电视剧、小说、游戏、舞台剧和周边产品。读者亦可在平台上评论和点赞,与创作者和同好交流互动,形式高黏着的社群。
平台则可以分析用户行为,精准推送读者感兴趣的“相似作品”,同时在后台提供阅读量、读者性别和年龄分布,观看时长等数据,协助创作者优化创作,甚至根据读者反馈动态调整剧情走向。平台演算法还可以保留一定的推广流量予中华文化、本土历史、少数族裔等题材,确保优质内容和多元声音得以展现。
整合开放授权素材
除了搭建数码平台外,特区政府还可以整合香港电影资料馆、香港文学馆等机构的开放授权素材(包括相片、文献、音效、字型,甚至熊猫姐弟的素材),在平台上提供创意数据库,供创作者参考或进行二次创作,鼓励他们因地制宜,善用本地资源,创作具本地特色的IP。为了进一步扶植优秀IP,当局更可以和业界合作,定期在平台上遴选本土作品,提供可观的创作辅助和国际营销资源,将本土故事转化为国际级文化品牌。平台亦可以整合与漫画、动漫相关的资助、支援、课程,以及国际比赛资讯,一站式服务创作者,助力他们踏上更广阔的舞台。
香港“两文三语”的优势有助连接华语圈与全球市场,创作者在平台上可以同步发布中英文版本,因此平台不仅能服务本地,还可辐射大湾区甚至全球,拉动跨境合作,甚至协助创作者实现跨地区、跨国版权分销、衍生产品授权与收益自动分账。此外,香港的版权保护机制接轨国际,可以推出“AI内容认证”,确保AI生成作品的版权归属与伦理合规性,亦可以为平台上的数码产品提供符合国际标准的产权登记、授权管理及侵权追诉等服务,譬如透过区块链技术,提供“创作时间戳认证”,并由香港国际仲裁中心提供快速解决争议通道。
在数码时代,几乎人人都能在网络上发布原创内容。特区政府可以推行“创作公民教育”,在中小学课程内加入“数码创作”部分,教授学生基础的叙事结构、人工智能创作工具的应用,以及版权伦理等,培养下一代成为创意的消费者与生产者,推动文化艺术和创意之风,建设香港文艺创意产业链。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